关注黑糖文字局,看到时事民生的不同声音。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赞赏作者或点赞转发,十分感谢。

我打算去追悼会上,见一见鲁迅的后人

文/程不糖


鲁迅先生的儿媳马新云女士去世了。

马女士享年94岁,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年纪。几乎跨越了整个中国现当代史的时光,从民国走到共和国,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从贫穷落后到全球崛起。

作为鲁迅先生儿子周海婴的夫人,她的一生不仅与鲁迅家族紧密相连,更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据报道,马新云女士是在4月29日上午10时在北京离世的。

作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她投身教育与文化传承事业,曾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任教。多年来,她与周海婴一起守护着鲁迅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在保护鲁迅珍贵文献、传播鲁迅思想、推动鲁迅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查到一些关于马新云女士的资料,她与周海婴的相识颇有几分青梅竹马的意味。

1945年,她家搬到上海霞飞坊62号,与住在64号的周海婴成了邻居。两个年轻人在战火纷飞的上海相识相知,1952年简单地领了结婚证,在家里吃了一顿饭,没有现代婚礼的复杂仪式,却是一段维系了一生的感情。

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而是如同两股不同方向流来的山泉,自然地汇合到一起,共同奔向远方。

我想,马新云女士的离世,对于研究鲁迅的学者而言,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她是连接鲁迅时代与现代的重要桥梁,是鲁迅精神最直接的传承者之一。她的离去,让我们与鲁迅先生的距离又远了一步。

说起鲁迅,我总是想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那句名言:"如果有高墙和鸡蛋相撞,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尽管这句话出自日本作家之口,但它的精神内核,和有留日经历的鲁迅先生的文学精神十分契合。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鲁迅用他的笔墨为国民发声,为真理呐喊,为正义而战。

我不禁好奇,假如到了现代,鲁迅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鲁迅曾把中国共产党人称颂为"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虽然他本人一生未曾加入共产党,却把很多共产党人与进步青年视作"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的同道者。

我曾经写过,现代年轻人中间出现了一股新型爱好——阅读毛泽东选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似乎已经不再追寻鲁迅式的人物和精神了。

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太不允许批评了吗?还是我们已经太不敢于批评了?

如果鲁迅活在当代,我相信他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鸡蛋捍卫者"。

但 在强权与弱者的对抗中,他不会有一成不变的立场,因为鸡蛋和高墙经常互换。昨天的鸡蛋可能成为今天的高墙,而曾经的高墙或许已经变成了脆弱的鸡蛋。

这也是我在公众号里尝试模仿鲁迅的地方——他不会依附于强者,也不会盲目偏袒弱者。只为那些真正想要发声、想要抗争的人发声。他的立场不是基于身份,而是基于是否有真理和正义。

我家里书架上摆着《鲁迅全集》,有时翻开阅读,那些写于近百年前的文字,竟然在今天依然具有惊人的穿透力。

这种直击灵魂的力量,这种剖析历史与人性黑暗面的勇气,在当今文学创作中已经非常罕见了。我们缺少的,不只是鲁迅式的笔锋,更是鲁迅式的精神脊梁。

从鲁迅到周海婴,从周海婴、马新云到他们的子女——周令飞、周亦斐、周令一、周宁,鲁迅的血脉与精神在一代代延续。也许不是每一位他的后人,都能够在承担起为民族写作的重担,但他们应该都在努力地延续鲁迅的名声。

据报道,马新云女士的追悼会将于5月5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如果未经邀约不得入内,我也想站在路边看看,向这位守护鲁迅精神一生的女性致以最后的敬意。

在这个信息爆炸但思想稀薄的时代,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的社会,我不介意自己不能进场致哀,只要我写作不停,追寻不止,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分明这个世界,这就够了。

正如先生所言: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