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带你

狮子山文化一日游

SHI ZI SHAN

狮享“五一”

“五一”假期,到狮子山

咋个耍才能耍出文化范儿?

让我们来问问DeepSeek!

经过“深度思考”,一起来看看

人工智能的答案~


晨光初启·文心探源


0 1

08:30-09:30

晨钟暮鼓 书香佐餐

早餐:川师南门市井烟火

于川师大南门小巷中寻一方烟火,食一碗红油抄手,佐以锅盔夹凉粉,感受李劼人笔下“麻辣鲜香里藏着一座城的筋骨”。此处市井喧嚣,恰似《死水微澜》中天回镇的市集剪影,烟火气中窥见老成都的鲜活肌理。


0 2

09:30-11:30

菱窠寻踪:文脉深处的精神原乡

李劼人故居纪念馆

踏入“菱窠”,青瓦白墙间流转着巴金口中“成都活历史”的魂魄。庭院内溪水潺潺,池畔垂柳如李劼人自题画中“一事无成人渐老,壮怀要问天公”的淡泊与激荡。主楼书房内,楠木书桌的磨痕犹在,仿佛仍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这里诞生了《死水微澜》中蔡大嫂的泼辣与邓幺姑的隐忍,更藏着左宗棠“当官期于物有济”的家国襟怀。


Tips:细观厢房内林则徐“虚心何虑同心少”真迹,感受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的交织。



午时小憩·味觉叙事


0 3

12:00-13:30

东门市井:舌尖上的《大波》

午餐:转转会·老成都公馆菜

步入东门市井青砖灰瓦的川西民居群落,于转转会点一份“蒜泥白肉”,配一盏盖碗茶,恰似李劼人笔下“公馆里的宴席,油光水滑里透着世故人情”。此处复原了《暴风雨前》的市井场景,木梁浮雕与老茶铺的竹椅矮桌,皆是文学与现实的互文。


午后漫步·时空叠影


小红书@山河过客

0 4

14:00-16:00

川师校园:书卷里的民国风骨

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

漫步钟楼之下,民国建筑群如凝固的史诗。此处曾是李劼人笔下知识分子“宏毅勇进”的精神摇篮,银杏道上落叶纷飞,遥想郭沫若在此高谈“中国的左拉”,与巴金共论文学救国之志。校史馆内泛黄的手稿,恰与菱窠藏书楼的典籍遥相呼应,构筑起巴蜀文化的双重坐标。


小红书@山河过客

0 5

16:30-18:00

劼人绿道:诗行里的归家路

菱窠路社区绿道

沿L型绿道徐行,蓝砖小径串联起“一环两带三点”的文学地图。


途经劼人公园,木刻浮雕镌刻着《天魔舞》中的乱世浮沉;转角处口袋公园的楹联“历劫易翻沧海水,浓春难谢碧桃花”,恰是李劼人一生写照。此地曾为违建停车场,今成“最美回家路”,暗合先生“城市当为文明容器”的营城理念。



暮色沉凝·文韵绵长


0 6

18:30-20:00

夜话菱窠:庭院深深见星河

晚餐:菱窠茶舍·文人雅宴

重返菱窠,于暮色中品一盏蒙顶甘露,佐以钟水饺。月色倾泻庭院,恍见李劼人伏案疾书的身影——他将成都的市声、菱角堰的蛙鸣、皆酿成文字的老酒。


文脉拾遗



隐藏彩蛋:若逢周末,可偶遇川师文学院教授的“菱窠夜话”沙龙,听学者拆解《大波》中保路运动的史笔春秋。

家风寻迹:留意故居展柜中李劼人“干审表”,其“愿作人民垫脚石”的志愿宣言,恰是“独立、进取、厚爱”李家家风的具象化。

行旅哲思


“菱窠”二字,本为战火中暂避风雨的草庐,却因主人的胸襟化作文化灯塔。穿行狮子山街道,每一步皆是文学与历史的复调叙事——从川师银杏道上的青春呐喊,到东门市井的烟火低语,这座“文化高地”以其独有的方式诠释着:真正的风雅,从不在庙堂之高,而在市井之深,在文人将血性与诗意注入土地时的刹那永恒。

五月的风拂过菱窠的树影

将百年文心揉进市井长巷

这座被文学浸润的山丘

以青瓦为纸、烟火为墨

写就一部活色生香的巴蜀故事

当我们循着书页的褶皱

走向暮色方知真正的文化之旅

从来不是匆匆掠影的打卡

而是与一片土地的呼吸同频

——且将脚步放轻让李劼人笔下的星河

继续在舌尖、眼底、心尖流淌

采写:冯浕

编辑:李丁丽莉

责编:沈悦

审核:彭戎

部分图片来源:YOU成都、锦江发布、小红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