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罗某用冰糖编织的谎言让他获得"绝命糖师"的绰号;十年后,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将他推上"放牛诗人"的神坛。这个坐拥17万粉丝的争议网红,正用牛粪与稻田重构人设,也把社会对劣迹者的包容尺度推到风口浪尖。
2015年,罗某因诈骗罪被判刑10个月。判决书显示,他通过"冰糖冒充冰毒"的伎俩,从7名瘾君子处骗取4.8万元。这段经历本应成为人生污点,却在短视频时代被解构成"传奇创业史"。在罗某的镜头下,诈骗犯的过往被滤镜柔化为"年少轻狂",取而代之的是日均12小时的放牛日常。数据不会说谎:其账号粉丝中,18-23岁群体占比63%,他们未曾经历过那个"冰糖当毒品"的荒诞年代。
罗某的爆红暴露出平台算法的价值观漏洞。有MCN机构内部文件显示,具有"黑历史"的创作者往往能获得更高点击转化率。当罗某在视频中说出"劣迹者也可以善良",系统自动将其推送给更多用户。这种技术中立表象下,是流量至上的残酷逻辑。更值得警惕的是,其直播间打赏用户中,未成年人占比达19%,他们是否具备辨别"洗白叙事"的能力?
法律人士指出,根据《刑法》第100条,罗某的犯罪记录已依法公开,无需额外"惩罚"。但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23年《网络主播警示名单》显示,89%的封杀案例源于道德争议而非法律判决。这种割裂折射出更深层矛盾:当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善,公众人物是否应承担更高标准的道德义务?罗某案恰似试金石,检验着公众对"改过自新"的接纳阈值。
对比德国《社会矫正法》,其规定刑满释放人员需完成120小时社区服务方可从事公众职业。或许我们更需要建立"劣迹艺人分级制度":
设立3-5年观察期,期间禁止商业合作
要求定期提交心理评估报告
收入一定比例纳入犯罪预防基金
罗某在最新视频中展示的"犯罪记录公示牌",不失为一种进步——当坦诚成为人设,监督方能真正开始。
罗某的牛棚里,智能手机与干草垛并存,算法推荐与道德审判交织。我们不必急着按下取关键,但更不该轻易献上原谅票。这个时代需要宽容,但宽容不应成为劣迹者的洗白剂。或许真正的救赎,不在于获得多少点赞,而在于罗某们能否用十年、二十年,把"正能量"的标签,从屏幕贴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