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段在香港网络平台广泛流传的视频,让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一个看似“老话题”——控烟。
视频的主角并非街头烟民,而是一群穿着校服的小学生。他们在篮球场轮流吸烟,动作娴熟,抽完还不忘一脚踩熄烟头。
来源:HK01
另一段视频中,一名外籍路人试图制止一位街头吸烟的男孩,男孩随即脱口而出:“No report me, sorry sir。”
一句港式英文引发网友调侃,但更多人陷入沉默。
为什么年纪尚小的孩子已经学会抽烟?这不仅关乎公共健康,更揭示出一个深层的社会隐患。
来源:新假期
控烟政策愈加严苛,
“第一支烟”却离孩子更近?
从数据来看,香港的控烟成效确实显著。自1982年《吸烟(公众卫生)条例》实施以来,吸烟率从23.3%下降至2021年的9.5%。
禁烟区也从办公室、餐厅扩展到公交站、排队区、主题乐园等公共空间。
2024年,特区政府再推十项控烟措施,包括:
实施烟盒图像警示;
禁止排队吸烟;
禁售加味水烟;
禁烟区吸烟罚款提高至3000港币...
来源:星岛头条
这种政策节奏与管控密度,让香港被认为是“全球最严控烟城市”之一。
支持者认为,这些措施是保护公共健康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高压管理”,才让香港公共空间变得更加整洁。他们强调:“吸烟者的自由不能凌驾于非吸烟者的健康。”
但也有观点提出,当控烟制度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规训”,我们是否已经忽略了真正需要被帮助的人——尤其是青少年?
烟价不断攀升,
黑市反而更旺?
近年来,香港烟草税连续上调。2023至2025年间两次加税,目前,一包香烟售价近百港币,对不少人来说已成高消费。
来源:点新闻
有人认为,提高税率是国际公认的控烟手段,像澳大利亚就通过高税收有效降低了烟民比例。
但另一面,高昂的价格也助长了黑市扩张。2023年,香港海关查获私烟案件超1.1万宗,缴获香烟达6.5亿支。低价、无监管的私烟,反而成了青少年接触香烟的“入口”。
市场规律很简单:东西越贵,替代渠道越活跃。一边是愈发严密的控管,另一边却是灰色市场的蓬勃生长。
来源:HK01
最终结果,未必如政策初衷
再看那个说“Sorry sir”的小学生。他不是在挑衅规则,只是在用他能掌握的方式,对抗情绪的失控。
有人认为抽烟是“自找的后果”,但在青少年群体中,抽烟往往不是享受,而是模仿、是逃避,是试图在成长中寻找“被看见”的方式。
来源:点新闻
香烟,在他们眼里是“成人化”的象征,是对情绪、认同、压力的一种拙劣模仿。可这正说明,社会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替代选项。
目前,香港中小学的控烟教育多停留在“请勿吸烟”“吸烟有害健康”的口号层面,缺乏对情绪管理与心理疏导的重视,这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能促使青少年以吸烟作为情绪出口。
如果制度只是一味禁止,而没有教会孩子还有哪些更健康的方式可以面对情绪和压力,那么禁令就难以真正转化为行为改变。
控烟,
不应成为生活方式的裁决
有人支持控烟政策的持续强化,认为它代表社会文明的进步;但也有不少人开始担心:控烟是否正在从健康策略,演变为道德裁决?
来源:HK01
有观点就认为:
政府禁止加味水烟,理由是“可能吸引女性吸烟者”,但这一说法缺乏充分科学依据,反而带来性别偏见。
一周吸一次水烟被视为问题,而每天饮酒却不在限制之列,这样的“双标”也令人错愕。
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禁止与罚款,更需要理解与协商。
另外,如果控烟只是“压下去”,没有“引上来”的路径,那它终究只会在政策层面赢得数字,而在现实中失去人心。
目前,有不少人支持香港的控烟方向,认为越严越有效。但也有观点提醒:如果不留任何空间,禁烟政策可能适得其反。
来源:星岛头条
极端的制度如果缺乏配套机制,容易激发逆反心理。
尤其在青少年中,“被禁止”的东西反而更具诱惑。孩子们未必懂健康,却会本能地抗拒过度规训。
成年人同样面临困境。公共吸烟区逐渐消失后,许多烟民只能在角落偷偷吸烟,城市空间因此变得更压抑。吸烟行为被推向边缘,并不会消失,只是更难监管。
因此,有人指出,政府应适度保留合法吸烟空间,如设立独立吸烟区,避免一禁到底。
来源:星岛头条
这样不仅有利于分流,也为烟民与非烟民建立相对和谐的共处机制。
毕竟,治理不该只有惩戒,更需温度。控烟的目的应是减少伤害,而不是制造对立。
大家怎么看呢?评论区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