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兴的少年瑟,劳动最勤快;小车地上推哟,劳动激情飞哟,吆喝吆喝吆喝吆喝,劳动最光辉哟……”4月29日,春日的永兴小学劳动教育基地里,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打破了田间的宁静。退休非遗传承人黄德祥带着孩子们一边除草,一边打着节拍唱着永兴吆喝,汗水浸湿的衣衫下,是孩子们专注又快乐的脸庞。
劳动课堂上,黄德祥带领孩子们喊起永兴吆喝。永兴小学供图
永兴吆喝,作为重庆地区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永兴小学邀请非遗传承人黄德祥担任“永兴吆喝”社团特邀教师,与学校党支部宣传委员舒发坤等教师团队深入挖掘永兴吆喝的历史文化内涵,共同开发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该教材以“基础韵律——场景应用——创新创作”为脉络,从简单的吆喝节奏学起,逐步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劳动场景创作个性化的吆喝内容,让非遗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
在每周星期二下午课辅时间的劳动实践中,吆喝声成为师生们的“劳动号子”。浇水时,“水儿浇得匀,禾苗长得俊;滴滴润心田,丰收有盼头”的吆喝声激励着孩子们认真浇灌每一株幼苗;果蔬采摘时,“轻轻摘,慢慢放,新鲜果蔬装满筐;劳动成果要珍惜,喜悦心情同分享”的韵律让采摘过程充满趣味。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欢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学校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的劳动体验融入吆喝创作中。“松土要细心,肥料要均匀;盼着小种子,快快长成人”“扫地擦窗齐动手,教室整洁又明亮;劳动带来好心情,校园处处笑声扬”……一句句充满童真的吆喝,既展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通过将非遗吆喝融入劳动教育,永兴小学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学生们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得到有效提升。如今,非遗吆喝已成为永兴小学劳动教育的特色品牌,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校园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