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漪 封面新闻记者 马嘉豪
今年3月底,一位身穿东北大花袄,嘴里说着“散装英语”,手里还拿着一只卤鹅的中年男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进互联网,短时间内刷屏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还留下了一个响亮的名头——“卤鹅哥”。
这就是重庆荣昌人林江创造的奇迹。作为一个本土乡村自媒体博主,在狂追“甲亢哥”之前,他比路人甲还普通。
3月30日,林江在他的抖音账号更新了第一条关于“甲亢哥”的视频,说他要带着卤鹅去见“甲亢哥”,当时他的粉丝数还不到10万。
4月30日,一个月的时间,林江总共更新了50期视频,粉丝数量已涨到95万,俨然已成网络名人。也正是靠着成功“投喂”,林江凭借一己之力,把荣昌和荣昌卤鹅都带到了舞台中央。
1
“卤鹅哥”为什么能火
如法炮制都能火吗?
突然爆火的“卤鹅哥”除了吸引广大网友的关注,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想要效仿的自媒体博主来到荣昌。
△林江与店门口的自媒体博主交涉。马嘉豪 摄
城市街头、高铁站广场、“卤鹅哥”的门店等地方聚集了大量自媒体博主。他们有的从外地赶来,有的是当地市民,他们都期望着通过同样的方式实现“一夜爆火”。
在林江的门店前,来自广东的自媒体博主董先生告诉记者,他刚开始做自媒体没多久,就是被“卤鹅哥”的执着精神所打动,“特地赶来荣昌取经。”
为了表达敬意,董先生还买了一件短袖版“东北大花袄”,打算送给“卤鹅哥”。
对此,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小强教授表示,“当前,我们处在一个传播活动高度社会化的环境,全社会都在参与传播,不管是普通网红、还是传统媒体、政务机构、企事业单位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获取网民注意力而走红的机会。”
卤鹅哥为什么会火?张小强教授认为,“卤鹅哥”以他的真诚形成的叙事,打动网民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因素则是“甲亢哥”来到中国成为互联网的焦点。全国乃至全球网民的注意力都在“甲亢哥”身上。在成功投喂“甲亢哥”后,“卤鹅哥”也顺利将这波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说,“卤鹅哥”的确借上了“甲亢哥”的流量。
“加上‘卤鹅哥’曲折的过程和个人励志故事,这非常适合当前互联网传播规律。即有故事、能激发网民情感的叙事更有传播力。”张小强教授表示。
同时,在知名文化人士、影评人谭飞看来,“卤鹅哥”的行动受到“甲亢哥”的青睐和其团队的喜爱,亦是一次完美的“公益行为艺术”。
谭飞表示,“卤鹅哥”的整个“投喂”过程,网友们从有点反感,到不反对,再到甚至有点喜欢他。这样的转变,其实正是看到了“卤鹅哥”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为了推广自己家乡的美食、助农、文旅,提升其知名度,“自始至终都很公益。”
△荣昌卤鹅。图片来自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有镜头和麦克风”的互联网背景下,“卤鹅哥”的一夜爆红是否能够被复制?
张小强教授给出了他的答案,“这种模式的成功具有偶然性,原因是网民注意力有限,同一时间空间内的热点事件不可能太多。”
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黄贺铂看来,复刻林江的“一夜爆红”具有一定难度。
“很多网红都在宣传自己家乡的产品,可能碰到了某个爆点就突然火了,但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个‘试错’的状态。一些网红或者城市爆火,除了在微观层面需要当地政府政策的引导。从宏观来讲,还需要平台在流量分配上的均衡扩散。”
△林江在重庆推广荣昌卤鹅。图片来自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2
舆论风向瞬息万变
“卤鹅哥”这把火能烧多久?
事实上,纵观整个事件,网友们对“卤鹅哥”的态度,有多次很明显的风口转变。从刚开始“投喂”被吐槽,到由于“卤鹅哥”不懈坚持得到网友们的理解、认可,再到4月下旬上海车展的又一次反转。
车展现场,“卤鹅哥”再一次重复“投喂”行为,在事先没有做任何沟通的情况下,拦截360创始人周鸿祎。结果这次“投喂”没能成功,从而引发网友风评反转,使得“卤鹅哥”和周鸿祎都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平台发声,道歉和解释误会。
“其实网红本身做事的行为逻辑就与众不同,常态就不叫网红了。‘卤鹅哥’一开始侵略性太强,一下子冲进去会有非议。但是久了之后大家对他的勇气和毅力产生一种羡慕,因为很多人做不到。”谭飞表示。
最终,“卤鹅哥”和周鸿祎的故事以圆满形式结局,这也让大众再一次感慨“卤鹅哥”的神奇。有关他自己和荣昌的热度也一直在输出。
黄贺铂副教授表示,“卤鹅哥”的热度之所以能持续发酵,一方面是他确实体现了真诚,希望家乡好的态度;另一方面是他善于制造网络爆点,比如强行“投喂”“甲亢哥”和周鸿祎的行为。
“不断产生新的碰撞,就可以继续吸引大家的注意。另外还有一点在于荣昌当地政府对这件事足够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借助了热度,带动荣昌文旅和经济发展。”
张小强教授认为,在面对高涨的舆论,策划营销推广活动时,必须提前做好沟通交流,避免因误解出现意外事件。获得高度关注后,更要注意传播环境不稳定的特点,要有风险意识。
“持续的输出需要结合前期网民关注点,把握好内容生产的传播规律,包括输出高质量内容,进而做好与商务和文旅产业的融合。这样才能把流量转化为扎扎实实的口碑,形成品牌。”
3
网红和流量在荣昌重新被定义
“卤鹅哥”接下来该怎么走?
张小强教授还表示,流量也在做竞赛,“卤鹅哥”还能不能持续热下去,要看未来有没有类似的网红或城市出圈抢走网民注意力。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天,重庆多个区县又开启了蹭“卤鹅哥”流量的比拼,已经邀请或即将邀请林江到场,助力推销文旅特色产品。
△“卤鹅哥”林江与荣昌市民互动。马嘉豪 摄
“现在整个互联网就是围绕着流量在转,平台的算法、网民、自媒体、各类主体都在追逐流量,同时也被流量裹挟着前进。这其实给了一些不知名的个体和城市走红的机会。”张小强教授表示,大流量不完全是坏事,适应当前的流量经济做营销策划是必然的选择。
作为知名影评人,谭飞也在各大平台运营自媒体账号,他坦言自己也在制造网红和流量。
“有一段时间大批量网红一哄而起,很多网红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很显然,这种‘粗放式’发展让大家对网红和流量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但我觉得,真正的网红,大流量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
谭飞表示,做好规范,让网红成为推动社会往前走的一股动力,让大流量与正能量融合,不是行不通,而是接下来全社会都要去思考的课题。
已然红透互联网的林江,反复向媒体表明自己的心迹,“我不会飘,我还有很多事要做。我还要继续宣传家乡,推广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助力家乡乡村事业的发展。”
如今,林江凭借一己之力让荣昌天下闻名,“卤鹅哥”也已经是荣昌的一个招牌,两者间达成了深度绑定。那么,未来的“卤鹅哥”必须让渡出属于自己的一部分权益,让家乡持续热下去。而荣昌,也需要更深层次地研究、利用流量的长虹效应。
正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在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的表态,“荣昌要把流量转变为经济发展增量,把网红变成长红。”
△林江现场投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图片来自荣昌区融媒体中心
在成功接住泼天流量后,包括卤鹅在内的多个荣昌特色产品销量实现翻倍增长。今年五一假期到荣昌的火车票“一票难求”。几乎可以肯定,荣昌将迎来近年最为火爆的一个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