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园所必开托班、有条件园所必扩托班”,2027年前实现托幼一体园100%覆盖;建立“AI+创造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和教师胜任力数字画像;探索教师、校舍跨学段、跨区域共享模式,引入高校资源合作办学……今天(30日),静安区召开教育大会上,《静安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1+3”系列文件》同步发布,不少教育创新做法令人耳目一新。

根据《行动计划》,围绕“打造与国际静安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总体定位,至2027年,静安区将不断提升教育质效,增强创新活力和治理效能,形成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创建“行走的教室”思政范式

当天的教育大会上,《静安区“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发布,其中创新性提出创建“行走的教室”思政范式。据悉,全区将整合106处红色资源,开发“沉浸式”思政实践课程,打造全市领先的馆校结合育人品牌,形成“红色资源课程化、思政教育场景化”的静安模式。

此外,静安将拓展优质教育服务的“两端”。在学前教育领域,坚持“新园所必开托班、有条件园所必扩托班”,2027年前实现托幼一体园100%覆盖、普惠园覆盖率不低于95%,新增托位1000个。

在终身教育领域,推进终身学习品牌全域覆盖,编制《静安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标准指南》,推进“8分钟智慧学习圈”建设,培育1—2个市级终身学习品牌,构建“双元制”继续教育模式,打造泛在可及的终身学习环境。


建立“AI+创造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会上,静安区创新推出科学教育数字地图,为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赋能。据悉,静安构建全学段“科学教育地图”,联动中小学、高校、科技企业等建立协同育人网络。开发“知识地图—探索地图—成长地图”三位一体应用系统,集成优质线上课程、探究工具和实践基地资源,动态更新科学教育研学实践基地目录,形成开放融通的科学教育场域。

未来,“安安智管”“安安慧教”“安安享学”系统应用将走进静安师生的学习生活,“数字人学习伙伴”“智能课堂分析”等智慧教育场景将在课堂呈现,这是静安区谋划的数智赋能未来教育图景。全区将构建“数智魔方”战略框架,建立“AI+创造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和教师胜任力数字画像,推动教育治理和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

探索教师、校舍跨学段、跨区域共享模式

在今天的静安区教育大会上,静安发布《静安区高端教育人才发展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试行)》,激发不同层次的教育人才创新发展。

如针对高端人才发展,静安区将建立“一人一议”特殊人才引进机制,加大引进思政、物理、化学、人工智能等紧缺学科人才。全区将设立“区长教育奖”“耕耘教坛年限奖”“课程改革攻坚奖”等专项奖励,并成立“教育人才发展联盟”。

此外,全区将健全教育人才关心关爱体系。实施教育人才“阳光呵护”计划,为外地引进单身教师提供人才公寓和租房补贴;为教育人才提供心理健康、医疗、家庭教育等免费咨询;为高层次人才子女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提供“绿色通道”;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提供学术假和国内研学支持。

据悉,着眼未来5-10年人口结构转型与教育需求升级趋势,静安区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适应人口结构变化的教育资源动态调配机制,适应学龄人口“梯次变动、错位达峰、区域分化”的变化特点。探索教师、校舍跨学段、跨区域共享模式,引入高校资源合作办学,聚焦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需求导向、弹性供给、智能调配”的立体化教育资源供给体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