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施泉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玉金荣获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今年58岁的卢玉金,从上海某农场的葡萄技术主管到上海金山的“葡萄大王”,从上海工匠到“技能大师”,从全国林业系统劳模到“大国农匠”全国种植能手,20多年来,他始终把“依靠科技进步,推动金山葡萄产业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秉持劳动伟大、创新光荣的人生信条,用自己过硬的技能和独特技艺,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新兴前沿技术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果农共同致富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
自强不息,探寻葡萄科技奥秘
2001年,卢玉金伴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浙江富阳来到金山吕巷,经营施泉葡萄园。当时,果园面积50亩,葡萄品种低劣,造成连续3年产品滞销、经济亏损。面对艰难困境,他毫不退却,全身心投入到技术研发,积极谋划如何改变现状。
一方面,他通过市场调查,找准发展优质、高档葡萄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他坚持果园为家、葡萄为伴,不断对引进的新品种进行适栽性试验,经过10多年的精心培育,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新品种栽培技术和成功经验,寻找到了适合金山地区栽培的高档葡萄品种。于是,他开始每年引进培育新品种、淘汰劣质品种,从而使葡萄品质逐年提升、销路逐渐拓宽。
2010年,他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区域特色基地项目资金,把50亩葡萄种植基地发展到300多亩,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使葡萄生产进入快车道。
科技创新,精心铸造施泉品牌
有着30多年葡萄生产实践的卢玉金深感:“要种出最好葡萄,必须科技创新,并要悉心铸造品牌,才能使施泉葡萄立于不败之地”。卢玉金精心编制了一套果农通俗易懂、可操作性较强的《施泉葡萄高效栽培技术新规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化肥农药安全使用、套袋、田间档案、产品质量检测等一系列制度,葡萄种植全部实现采用科技含量高、抗天灾能力强的新型大棚和滴灌设施。
卢玉金早在2012年就着手创新葡萄嫩枝嫁接老树技术,经过3年攻关试验,其嫁接的成株率达到100%,实现当年产出新果、第二年获丰收、第三年亩产增收1万元的目标,同时每亩可节约成本2500元。在全区推广后,按金山区每年换种10%计算,可节本增收1500多万元,该技术成果荣获上海市果树效能提升关键技术奖。
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提高果品单价,卢玉金每年对30多亩早熟的“夏黑”和“无核寒香蜜”葡萄,创新采用二层天膜、一层地膜覆盖方式,最大限度提升棚内温度,实现葡萄5月底至6月初进入市场,亩均产值可达到6万多元,相较于常规葡萄品种增收8-10倍,该技术成功斩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由于措施到位、关键技术落地,近年,施泉葡萄已实现年均亩产值4.5万元,其中部分新品种亩产值突破10万元,在历年的全国优质葡萄评比中,累计获得11个金奖,成为全国葡萄行业的佼佼者。
勇于登攀,创建智能生产基地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新征程,卢玉金开始构想创建智能基地、让葡萄产业再次升级。2019年10月,他远赴日本考察,拟定打造60亩智能化生产基地方案,总投资1300多万元的“葡萄智能化生产管理创新栽培技术研究项目”于 2020年10月在施泉葡萄正式启动。经过3年奋战,项目正式落地,可帮助合作社提高土地利用率35%左右,同时大幅节约了劳动成本,成为上海市郊葡萄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随后,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南北转型”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2023年卢玉金开始构画施泉葡萄跨区发展的新路径,总投资1400余万元的80亩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高标准基地项目在宝山区落地。目前,该基地已经全面投入使用,栽种的葡萄已攀出新藤。未来,这里将成为传授展示施泉葡萄技术的新窗口、带动宝山葡萄种植户致富的新阵地。
不忘初心,念好“带动致富经”
卢玉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无私开展技术帮扶,使一大批果农通过种植葡萄迈上致富路。10多年来他坚持每年为本地区乃至外省市葡萄种植户技术培训6-8次,受训对象6000多人次。他每年接待葡萄技术咨询电话200多人次、“门诊”100多人次、“出诊”80多园次,及时为果农解决技术难题,挽回因种植技术引起的经济损失达8000多万元。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大背景下,2019年,卢玉金率先与浙江省平湖市银丰葡萄园创建“施泉+银丰”葡萄示范区。2021年“银丰”60亩葡萄销售额达200多万,比原来翻两番。2021年,金山区成立了以施泉葡萄园为主阵地、卢玉金为负责人的区葡萄产业化联合体,把6个果园860亩符合施泉品牌标准的葡萄统一批发销售,使果农增收700多万元。
卢玉金心有大爱,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10多年来先后为贫困学生、贫困职工、敬老院老人捐款捐物达30多万元,受到社会好评。
记者:朱林、冯秋萍
通讯员:戴金泉
编辑&责编:陈薇婷
审核:陈建军、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