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入海口的一片湿地上,观鸟志愿者郭建三正用望远镜记录黑嘴鸥的繁殖轨迹。这个看似微小的场景,折射出的却是东营市以志愿服务撬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深层逻辑——当普通人从“旁观者”变为“行动者”,生态治理便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明觉醒。


从“个人兴趣”到“公民责任”的跨越

东营市观鸟协会的志愿者每月巡护湿地,标记鸟巢、救助伤鸟,这些细节揭示了一个关键转变:志愿服务正从“爱好驱动”升级为“责任驱动”。过去,鸟类爱好者或许仅满足于拍摄珍稀物种;如今,他们主动承担起生态监测员的角色,为黄河口国家公园提供科学数据。这种转变背后,是公众对生态价值的认知深化——当“观鸟”与“护鸟”的界限被打破,个体的兴趣便升华为对生态共同体的责任感。

22支专业队伍、万名志愿者的联盟架构,让环保行动不再是“临时清淤”的粗放模式,而是形成了涵盖科研、教育、应急等多领域的系统网络。例如,“河小青·相约黄河口”项目一年动员3000余人次清理河道,其效率远高于零散的环保活动。这种专业化不仅提升了服务效能,更让志愿者在参与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他们不仅是“清理者”,更是“生态治理的共建者”。

让志愿者的善意“有枝可依”

志愿者的热情若缺乏制度支撑,往往易流于形式。东营市的实践表明,当政策为善意铺设轨道,社会力量便能迸发更大能量。《关于深入推进东营市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的若干措施》从队伍建设到保障机制的全链条设计,解决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人身保险、安全培训、星级评定、资金扶持……这些举措让奉献者感受到“被守护的尊严”。

更具创新性的是“志愿守护志愿”的礼遇机制。为646名活跃志愿者购买保险,让星级志愿者带徒授业,甚至将志愿服务纳入高校实践课程,这些制度构建了一个“奉献—回馈—传承”的闭环。例如,退休老党员化身“银发先锋”,青年学子扛起“青衿之志”,行业专家组建“专业智库”,不同群体在制度激励下形成代际接力。这种机制不仅保障了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更让“人人参与”从口号变为社会新风尚。

生态治理的“共治密码”

当一名名学生在“行走手抄报”中描绘黄河之美,当“国家公园我来讲”科普行动走入街头巷尾,生态意识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进公共生活。志愿服务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治理媒介,也是教育载体。

更重要的是,这种共治模式打破了“政府主导、群众跟随”的传统路径。在垦利区蓝鲸海上救援队的快艇上,志愿者清理近海垃圾;在利津黄河外滩,志愿林标识牌与生态走廊相映成趣——这些场景表明,当市民亲身参与环境改善,他们对生态成果的认同感和守护欲会显著增强,正是因为市民在行动中完成了从“受益者”到“建设者”的身份重构,才使得东营的“志愿红”才能与“生态绿”交相辉映 。

黄河安澜处,志愿星火闪耀。东营的故事启示我们,生态治理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激活每一个社会细胞。当志愿者的脚步丈量河海,当制度为善意保驾护航,当参与意识深入人心,生态文明便不再是一纸蓝图,而成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公民行动。正如黄河入海时的浩荡——万千细流终将汇聚成推动时代向前的磅礴之力。(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