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小蛮腰”广州塔顶端俯瞰,对岸的珠江新城繁华璀璨。这片6.4平方公里的土地,30年前还散布着猪舍、菜地和大大小小的积水潭。如今,这里是全国300米以上摩天大楼最密集的区域,每平方公里GDP超300亿元,以占全市千分之二的土地贡献了全市八分之一的GDP。
珠江新城,是广州天河CBD的主要组成部分。天河CBD是国务院批准的三大国家级中央商务区之一。珠江新城的腾飞不仅是广州城市战略的胜利,更是一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微观史诗。作为珠江新城规划检讨项目的主持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袁奇峰见证了这片土地从金融危机到价值重估的全过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一个城市奇迹。
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在天河区建区40周年之际,南都邀请袁奇峰回顾珠江新城的规划历程,讲述这个现代化城区的发展故事与未来展望。
袁奇峰是珠江新城规划检讨项目的主持人。李汇丰 摄
逆流而上 建设广州新城中心
云山珠水,纵览千年。一直以来,广州都是以城市传统中轴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扩张。随着老城区土地日益紧张,1984年,广州开始突破历史的城市单中心发展格局。广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旧城-天河-黄埔”三个组团,沿江往东带状发展。天河体育中心周边地区开始建设,城市东进迈开步伐。
珠江新城的崛起,正是始于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刻变革。1992年,时任广州市市长黎子流提出“地铁+物业”模式,借鉴香港经验,通过开发珠江新城筹集地铁建设资金,将广州打造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广州为珠江新城举办了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由美国规划师协会前主席托马斯夫人领衔的托马斯服务公司以“城市轴线+中央公园+小方格街道”为理念的方案一举中标。
这版设计方案奠定了新中轴线雏形,也将珠江新城划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中轴以商业商务为主,中轴以东以珠江公园组织居住组团。整个珠江新城划分了15个功能分区,402个地块,总建筑面积高达1496万平方米。
珠江新城的土地整备到1999年基本完成,但等到土地征收回来,市场端却“失了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暴发,大量外资回撤,珠江新城建设一度陷入停滞。
“当时全市写字楼空置率高达37%,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所有人的心里都打了个问号,新城还建不建?坊间质疑珠江新城建设的声音四起。”至今,袁奇峰还记得1999年接手珠江新城规划时的困境。面对新形势,1999年,广州开始对珠江新城进行重新规划。
“放弃新城市中心区的建设目标意味着放弃广州的未来,我们要逆流而上,要坚定建设区域性国家中心城市的理想,将天河建设为服务珠三角、链接全球的CBD。”信心来自天河区位力量的逐渐显现。2000年,广州实施“东进南拓”战略,天河从城市边缘跃升为地理中心,土地价值也随城市重心东移实现了重估。
20世纪90年代,正在建设中的珠江新城。天河区博物馆供图
将写字楼全部集中到珠江新城
在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2003年,广州市政府启动珠江新城规划提升,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袁奇峰与团队提出几个重要策略:一是将全市商务用地集中在珠江新城供给;二是尽可能多地吸引企业总部,争取金融企业和省级国企总部入驻;三是住宅禁商,将所有的商务办公需求都集中到写字楼中;四是建议政府主动投资,通过四大公共文化建筑在珠江新城落地给市场信心。
“珠江新城早期规划的时候,只谋划了大剧院和博物馆这两个项目。在做提升的时候,我们觉得仅仅这两个公共建筑还不够,后来通过公众征求意见增加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我们又提出可以将原来规划在太古汇的广州图书馆移过来。”这些策略被政府接受并推动实施,对珠江新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珠江新城最初规划方案采取的是‘密路网+独立地块’的开发模式,这是典型的西方现代城市的规划手法,通过高密度城市支路网支撑地块的开发,让每个地块都有临街面。这个模式对于商务办公没问题,但不适用在住宅区域。”谈及珠江新城新版规划的创新,袁奇峰提到,新版规划在“密路网+独立地块”的基础上提出了“密路网+小街区”的概念,建筑采取周边围合的布局方式,以争取更大的街坊围合公共空间。
这些策略经过转化,一落地便激起千重浪,规划的调整扭转了城市结构,大大增加了市场对珠江新城的信心。千禧年后,随着广州城市发展战略“再工业化”的成功,珠江新城建设按下了加速键。一栋栋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滩涂中拔地而起,跨国企业总部、国际金融机构、高端服务机构纷至沓来,天河这个新城区变成了投资的热土。
“这里不仅仅只有一些国企总部,很多中小企业也在写字楼里面。这是珠江新城与其他CBD的不同之处。这些企业的收益加在一起非常乐观,一栋楼可能就能达到一个亿税收。”袁奇峰说,珠江新城不少写字楼成为中小企业老板们配置资产的优选之地,部分写字楼的产权比较分散,这也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办公选择。
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珠江新城繁荣的商业生态。如今,珠江新城是中国300米以上摩天建筑最密集的地方,也是广州市总部经济最为密集的区域,“亿元楼宇”林立,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俯瞰珠江新城。天河区融媒中心供图
“三塔锁江”形成世界级景观
提到珠江新城,无法绕开广州的“城市会客厅”——花城广场。这里是无数人打卡广州的第一站。这里原被规划为128米宽、1.8公里长的林荫大道,规划团队在多地进行考察后,决定将其改成“榄核型”的中央广场,串联起四大公共文化建筑——广州大剧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和广州市第二少年宫,让美感、功能性、独特性都更上一层楼。
绿树、流水、繁花,人们跟随优雅的动线漫步广场,总能从错落的景观中汲取治愈的力量。这个充满设计匠心的城市绿岛,正是城市精神的具象表达。
而珠江新城的天际线塑造,堪称城市美学的经典案例。袁奇峰透露,最初规划中,靠近江边的房子要低,离开江边后,建筑逐渐抬高,东西双塔(即周大福金融中心、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也被规划在黄埔大道一侧,但广东省领导考察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地后提出:“全世界的滨水区都是高楼林立,为何广州要把地标藏起来?”
这一建议推动双塔南移至珠江边。考虑到直接靠江可能对珠江有压抑感,所以最后决定把双塔放在四大公共建筑之后。西塔以弧线造型演绎现代优雅,东塔以垂直线条彰显高级姿态,广州塔则以“小蛮腰”造型成为城市新符号。在袁奇峰看来,东西塔的不对称美学恰恰体现了广州的开放与包容。珠江新城东塔、西塔与广州塔形成“三塔锁江”的震撼景象,成为世界一流的标志性城市景观。
“城市规划是非常系统复杂的工作,需要研究历史、经济、社会等,但是做好了就能‘四两拨千斤’。”袁奇峰表示,无论是民国时期建设传统城市中轴线,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城市新中轴,广州一直在用规划设计推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如今,珠江新城聚集了全市76%的持牌金融机构、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区域总部,每万平方米写字楼GDP达2.6亿元,成为广州参与全球竞争的核心引擎。从效果上看,可以说,珠江新城的建设是广州自1921年设市以来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珠江新城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林立,更是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文化繁荣的结合。这张广州乃至中国的亮丽名片,建成后一直在追求卓越。
2017年4月,天河CBD管委会向全球公开征集,出资5千万元聘请世界一流策划咨询机构对包括珠江新城在内的天河CBD进行品质化整体提升,将天河中央商务区打造为对标纽约、伦敦等地的世界顶级CBD。艾亦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AECOM)、广州市城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联合中标,通过生态景观提升计划、综合交通提升计划、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国际合作和招商推介策略、文化提升策略、公共服务(含智慧管理)提升策略等六方面对天河CBD进行提升。
天河占据地理与功能“双重核心”
空间规划是产业变革的催化剂。站在建区四十周年的节点回望,从“L形”到“一芯一带两轴”,从单核驱动到多极联动,天河正以“城园共生、产城融合”的新范式,用全新的空间格局重塑广州中心城区的竞争力:沿着珠江一路向东,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建设如火如荼;从五山到天河智慧城,科技的力量日渐显现;华南国家植物园为“绿芯”,串联火炉山、凤凰山生态廊道,为天河增添了独特的生态魅力。
珠江新城是广州的亮丽名片。自茹摄
“天河山水格局犹如天然聚宝盆,完美融合金融商务、科技创新、生态人文三大要素,是广州实力的集中体现。”作为城市演进的观察者,袁奇峰对天河“一芯一带两轴”的空间战略有着独特的见解。“广州国际金融城建设加速推进,与珠江新城形成功能互补,通过合理分流商务需求有效平抑CBD租金水平,持续优化中央商务区营商环境。”他表示,广州新中轴和活力创新轴是天河产业的重要模型,这两条轴带与珠江自然轴线搭建起两个十字架构,支撑起天河经济发展的骨架,也塑造了天河壮丽的世界级景观。
袁奇峰说,如果要总结天河规划建设的精髓,他会用“中心、壮丽、绿色、实力”这四个关键词。“‘中心’是因为天河是广州的新城市中心,享受了城市发展的红利。其次,‘壮丽’指的是城市新中轴线和自然珠江轴线的碰撞,为天河带来了壮丽的景观。第三个词是‘绿色’,珠江新城有花城广场和珠江公园两个中央公园,加上火龙凤背景山色,绿美建设做得很好。”
“Location(区位)是城市的第一生产力。”在袁奇峰看来,得益于广州“东进南拓”战略,天河占据地理与功能“双重核心”,汇聚了金融、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核心资源。“天河不仅是广州市中心,还是珠三角非常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也是广州链接世界的重要窗口,在全国乃至全球城市网络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正是第四个关键词‘实力’的最好体现。”
同题问答
南都:在天河区成立4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您有什么寄语或祝福?
袁奇峰:2000年的天河充满希望,2010年的天河充满成就。进入不惑之年的天河,要坚定信念,预在先、谋在先,在AI、知识经济时代,提前布局研究,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把现代服务业强区做好,更要把创意产业和创新产业做好,成为经济发展、城市运营的先行试验区,赢得下一个辉煌的四十年。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天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关星杨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