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也就是要参加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必须是官学生。在府、州、县官学的学生称为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有了秀才身份也就跨过了进学和入仕的第一道门槛。秀才并不都是一样的,而是有等级的。《儒林外史》中的王德、王仁,一个是府学廪生,一个是县学廪生,生活过得很滋润。另一个秀才倪霜峰,20岁中秀才,一直未考中举人,为了生活卖了四个儿子。



秀才的等级

秀才要参加学政主持的岁试,相当于学力测试,根据考核成绩,分为五等。

一等的廪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四等青衣;五等发社,暂时开除出秀才队伍。

从分类来看,廪生、增生、附生是及格及优秀的秀才;青衣就是不合格的秀才,再差的就除名了。

官学有名额限制

乾隆初年,“凡属大学(比较大的府州县),应试童生自一千数百以至二、三千人所在多有。”尽管有这么多应试的童生,但名额是限定的。

大体上是府学廪生、增生各40名,一次考试录取附生25名;州学廪生、增生各30名,一次录取附生20名;县学廪生、增生各20名,一次录取附生15名。

秀才不同等级的差异

最高等级的廪生:可领津贴,可入岁贡、恩贡

早期廪生是没有限额的,后来考试的人太多,廪生有了名额。大学不过40人,小学15人左右。因为人数少,官府才会为每个人提供津贴。

廪生每年有廪米、廪银。朝廷每年给廪生发粮食和银子,基本上每月有一石的廪粮,明朝时可以把廪粮折算成银子,一石粮食折算5钱银子,就是6两银子。还有膳银2两。不同的地方给的津贴银子不一,最少也有8两,最高的上海廪生一年发银18两。大体廪生一年的补贴8两-18两之间。

廪生可以通过岁贡、恩贡成为国子监学生,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廪生还可以为参加童试的考试提供廪保,都是要给银子的。

正因如此,廪生的入选比较难。

如吴子玉,嘉靖二十五年入学,至三十八年才补为廪生。李达,年二十为诸生,三十廪于庠。有些生员甚至候廪达二三十年,仍无缺可补。

因如此,清初叶梦珠有言:“前朝学校最盛,廪、贡最难。凡岁、科两试,不列一等一、二名,无望补廪,甚或有一、二名而无缺可补;廪生非二十年之外,无望岁贡,甚或有三四十年,头童齿豁而始得贡者。”也就是明朝时期,廪生和岁贡生最难,如果不是岁试和科试都列前两名,都没机会;即使是前两名都不一定有机会,等二十年、三四十年的都有。



等级第二的增生:可候补廪生,可选拔贡、优贡

在严格遵守学额的前提下,廪生不死亡或升迁,就不会产生缺额,自然就不能吸收新的生员。于是有了增生。

各官学增生的名额和廪生一样。如果廪生学额空缺,具有优先补缺的权利。相当于候补队伍。

等级第三的附生:有权利,可选拔贡、优贡

院试中通过的考生称为附生。附生没有学额限制,数量是秀才队伍中最大的,每次院试都有新增的附生生员。

附生只能享受普通秀才的特权,免部分田亩的税,免徭役等等。

四五等:青衣和发社

青衣就是等级低,不能穿秀才服--蓝衫,改穿青衣。这种服饰在后期,其实没啥作用,《儒林外史》中妓院的伙计都穿秀才的蓝杉。

发社就是秀才犯有严重过失而被发往社学(负责管教的基层学校)管束的生员。



总的来讲,同样是秀才,因为等级不同,权力也有明显差异。一个县廪生的数额就是20人左右,按照当时人的寿命,30岁成为廪生,过20年才能有一个缺,附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越显示出廪生的价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