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学霸留学欧洲攻读博士,0夜生活,0无效社交,独自养育2岁的女儿。

这样的设置放在女性身上平平无奇,但要放在一个男性身上就足够获赞无数。

最近关注到一位“父婴博主”,他便凭借上面的“人设”快速火起来,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爸爸哥,因为他虽然年轻,并且还是博士在读学生,但勇敢地扛起了爸爸该有的责任。

他评论区的好多都是要求此类优质男人“量产”的呼声。





作为一个95后新手奶爸,敢亲力亲为独自在异国他乡带娃,没有找借口,没有怨天尤人,这一点也的确已经超越了全国99%的男性。



但是,当大家为一位“带娃博士爸爸”喝彩时,是否意识到,这掌声中暗含着对女性数千年无声牺牲的默认?

为何妈妈们的付出总被视作理所当然,而爸爸的参与就是“超额奉献”?!

好在爸爸哥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不觉得自己辛苦带娃需要额外称赞,因为那是一个爸爸本应该做的事。他本人反对自己老婆为了孩子放弃学业,并且非常支持妈妈们拼事业。

这也是让我想要分享他故事的原因,相比于提供了一个“好爸爸”、“好老公”的范例,我们需要的是,更多人用平权的思维方式做好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

01

“不缺席的爸爸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

这位爸爸哥原名杨雨坤,96年出生,和现在恐婚恐育的年轻人“格格不入”。

他英年早恋早婚早育,24岁娶了相恋多年的初恋,25岁做了新手爸爸,女儿名叫布布。

关键他还是一个学霸,从幼儿园到本科都是西安交大的子弟+学生。

研究生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专业是现在正火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

由于疫情和专业较为敏感,爸爸哥的美国签证被拒,这才“退而求其次”去奥地利留学,攻读计算机神经科学博士。



本来想一同去美国读研究生的妈妈却申请签证成功,共同在美国读书养娃的计划就此泡汤。

布布妈妈的研究生是一年制,很快就能毕业,可奥地利的官方语言是德语,她只会英语,毕业之后很难在奥地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只暂时找到了一份上海的工作。

因为不忍心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最终爸爸哥选择在奥地利一边读岗位制博士,一边独自带1岁多的女儿,扛下一切。

作为从布布出生就亲力亲为带娃的奶爸,爸爸哥徒手换过5000+尿布,无数次夜醒给孩子喂奶,宝宝胀气、拍嗝、辅食的所有成长细节他都了如指掌。



不是赶鸭子上架,也没有强人所难,因为他一直觉得爸爸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不缺席的爸爸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富养。

一个新手爸爸能有如此强烈的育儿责任感和强大的育儿决心太难能可贵了。

边读书边带娃的生活注定是孤独辛苦的,爸爸哥排解情绪的方式就是喝点小酒,跑步和发自媒体。

一边发密密麻麻的科研学习笔记,一边发带娃的琐碎日常。



没想到意外地抓住了“父婴博主”的流量密码,迅速涨粉。

对于自己火起来的原因,爸爸哥一语中的,“大家看我受苦,多少有点看笑话的意思”。

毕竟宝妈们受了太多育儿的苦,看到爸爸受了带娃的苦,多少有些新鲜好奇。

你看看,爸爸哥带娃之后苦相脸都出来了,油腻邋遢值飙升,泯然众人。



读博带娃的日子,爸爸哥的节奏是这样的:

6点半,起床收拾完毕,叫女儿起床洗漱

7点半,送女儿去托管班

8点,到办公室学习工作

15点,接女儿放学

15点半,带女儿去公园玩耍

18点,吃晚饭陪女儿玩

20点,哄女儿睡觉

女儿睡了之后,接着工作加班或者做自媒体

仿佛每天有48小时可以用,连续一年多的节奏都是如此。



想要安安静静搞科研,那是做不到的,常态是一手抱娃,一手打字,眼睛看着论文,嘴巴安抚娃的情绪。

导师开会,摄像头里只露出头的一小部分,摄像头照不到的地方,布布正在身上乱爬。



独自照顾一个孩子的工作量比任何科研和工作都要艰辛。

除了日常重复的吃喝拉撒睡,孩子日渐增长的个性和需求也在无限消耗大人的精力和时间。

给她穿一件衣服可能要花10分钟,送她去托儿所,一会玩小花,一会追小狗,拖拖拉拉要好久。

进入秩序敏感期,女儿会有奇怪的要求、动不动不高兴,大人的性子都要磨穿底了,宝宝也不见得吃那一套。

能做到这些已经让很多网友们把他夸上天了,他却说:“我只是做了一个爸爸应该做的”。

02

“男性比女性更适合带娃”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妻子完全的理解和支持,对女性在成为妈妈之后所面临的不对等要求、指责的深刻观察与反省。

他甚至比很多女性还具有平权思维,可以说是妈妈们的“嘴替”。

看到自己因为带娃涨粉很快,爸爸哥第一时间不是沾沾自喜,吃下性别红利之后默不作声。

而是开始为女性群体发问,“有些的女博士也是一个人带娃留学,为什么她们没有受到那么多关注?”

看到爸爸独自带娃,评论区的很多人都在发问:你老婆去哪里,怎么没有见到妈妈?



知道妈妈在求学和暂时在上海工作,又会追着问。

为什么不暂停学业先把娃养大,为什么还要去上海工作?为什么不赶紧去奥地利带娃?

弄的妻子在上海工作内心也时不常的愧疚、自责。

这是典型的“母职惩罚”,社会公众、家庭成员甚至女性自己都觉得妈妈应该主动承担育儿责任。

从吃喝拉撒到开家长会辅导作业,从孩子玩耍到孩子生病,不用商量,母亲默认应该第一个上也总是第一个上,一旦哪里做不好妈妈们又会经受指责和别人异样的眼光。



这些爸爸哥都看在眼里,布布小月龄的时候,连月嫂都会“批评”妈妈:“你怎么没有好好背奶,隔壁妈妈冻了一冰箱的奶。”

外出遛娃,看到妈妈抱娃无人称赞,看到爸爸抱娃,被围一圈点名表扬。

但爸爸哥从来没有把妈妈带娃和为家庭牺牲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让老婆因为养娃放弃学业,他第一个就接受不了。

毕竟从初中开始,布布妈就比他学习好,一直很优秀,这也是爸爸哥欣赏她的开始。



毕业之后布布妈只拿到了上海的offer,又要两地分居,再次陷入两难境地。

爸爸哥依旧真诚而强烈的支持,“希望老婆拼事业理直气壮一些”。

因为他知道,如果她来到奥地利,还没开始工作就全职带孩子,对她的职业生涯将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人们总说父母对孩子的托举,一个女性想要在社会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何尝不需要另一半的托举。



不仅如此,爸爸哥还分析出来男性带娃的优势理论。

“育儿其实是个重体力活,需要稳定的情绪,男生天生力量大,没有月经困扰,而女性不仅没有力量优势,还容易说到雌激素波动的影响。”

对于动不动就说自己“不擅长”、“没有经验”的男性来说这简直就是“危言耸听”。

从根本上为女性思考,哪怕自己吃苦受罪的男性同胞真的是太少见了。

怪不得博主评论区最高的呼声就是要求此类男性“量产”,谁都喜闻乐见。

03

“靠着生孩子养活一家人”

不过爸爸哥敢一个人带娃远赴重洋留学生存,奥地利的育儿体系也给了他很大的底气。

养娃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村人的事”,必须有合适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美国幼儿园的托管服务约是每月3000美元左右,在中国是1000-3000元人民币,在奥利地是200欧元,但政府还会补贴200欧元。

相当于免费上托育,并且不需要拥有奥地利国籍,只需提供合法住所和纳税证明材料就可以申请。

除此之外,女性从产检到生育几乎都是免费,还有家庭补贴、多子女补贴等各种补贴,父母甚至可以“靠着生孩子养活一家人”。

可以说奥地利拿出了GDP的1.8%用来促进生育。

在育儿假期方面,奥利地有各种产前假、产后假,给到父母养育很大的支持。

奥地利男性至少可以享受1个月的陪产假。

孩子两岁之前,有大约22个月的带薪育儿假,父母双方可以决定是由一个人休完,还是两个人轮流休,但不能同时休。

男性如果不使用育儿假还会丢失一部分的政府补贴,这相当于变相鼓励男性带娃,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

所以在奥地利的公园,下午放学的时间,随处可见带着至少两个娃的爸爸正在陪孩子们玩。



不把养育重担捆绑到女性一个人身上,是笑着养育的重要开始。

可在中国,一个女性的生育现状往往是笑不出来的。

中国的生育费用还是主要由家庭提供,一个家庭养育一个孩子到17岁的平均成本约为53.8万元,是人均GDP的6.3倍之多。

女性因为养育一个孩子减少的闲暇时间达到8564小时,养育两个孩子而减少的闲暇时间达到10651小时,而男性因此减少的闲暇时间无据可考,这就是差别。



还有调查显示,女性平均生育一个孩子的“生育惩罚”(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是57万,而男性却可以因为生育,收获“稳重”、“有责任心”的社会认可,增加升职加薪的概率。

虽然中国和奥地利国情截然不同,不可简单粗暴对比,但至少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男女平等、育儿友好还有很长的距离。

当不公平和不平等还存在的时候,谁在“神坛”并不是最重要的,更紧要的是有人能够站出来说真话,也有人愿意先去行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