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爸爸全职带娃的新闻又上了热搜。“我一个男人竟然得了产后抑郁症,没有一个晚上睡过整觉,连安心上厕所都是一种奢望……”视频中,这位爸爸一脸疲惫,称自己不被家人理解,已与妻子离婚。
视频一发布便引起热议。不少女性留言表达育儿的不易,也有人调侃道:“这都没怀孕没喂奶,就受不了了?”这些话不好听,但反映出的情绪可以理解。长久以来,女性普遍在育儿中承担更多,男性应当在育儿环节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当下自然会得到更多关注与讨论。
一个趋势是,相比以前,男性的育儿意识在显著增强。2019年,《中国青年报》对1987名已婚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赞成丈夫成为全职奶爸的男性比例(52.4%)高于女性(45.8%)。56.0%的受访者认为,男性做全职奶爸是对家庭负责任的表现。54.6%则认为爸爸的陪伴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今,打开任意一个社交媒体,搜索“全职奶爸”都能弹出一系列内容。奶爸们有的用短视频记录带娃日常,分享育儿知识、辅食制作和亲子游戏经验;有的聚焦于传递育儿理念,不断输出关于孩子心理健康、习惯养成、学习成长的理论;还有的专攻母婴产品测评赛道,从奶粉到学习机,主打一个“衣食住行全包”。
不过,爸爸开始带娃是一回事,带得好不好又是另一回事。和那位因“育儿抑郁”上热搜的爸爸一样,不少男性并没不适应:有人带了两个月娃就崩溃了,向妻子哭诉“带娃比上班还累”;有人说全职带娃4个月,从8块腹肌变成满脸褶子,感慨“谁带谁显老”。还有不少奶爸带娃后感慨,“以前把全职妈妈/爸爸看得太简单了,其实非常耗精力”。
看来,在带娃这件事上,爸爸们需要学习和适应的还有很多。不过,男性带娃的天赋其实并不比女性差。海外纪录片《父亲的生物学意义》提到,爸爸与宝宝接触后,体内的泌乳激素会明显上升,大脑表现出与母亲相同的认知和情感模式。这部纪录片还提到,新手爸爸的睾酮水平会降低三分之一,从而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专家说,这是大自然的巧妙设计,让男性更好地履行父亲的责任。
父亲带娃能得到与母亲育儿相同的亲情反馈。“当父亲像母亲一样去投入带孩子的时候,不仅能把孩子带好,还能与孩子建立起安全亲密的关系。”上海纽约大学的心理学助理教授李萱长期研究中国家庭中父亲的角色。她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英国一项对7000多个家庭的追踪研究显示,父亲参与育儿程度高的家庭,孩子比同龄人学业成绩更好,和父母的关系也更亲密。
不过,这种影响并不是因为父亲具有特别的性别优势,而是因为家庭中投入的人数增加了。李萱强调,影响孩子的是陪伴他们的人数,而不是性别。
如今,全职爸爸的数量在增加,但总数仍不算多,更重要的是呼吁更多爸爸深度参与育儿。李萱提到,有的爸爸平时不过问孩子的衣食住行,一旦出了问题马上跳出来指点江山,否定其他家庭成员的育儿贡献。这种参与不仅没有减轻他人的负担,反而让家庭氛围更紧张。“积极育儿不仅包括关心孩子,也包括支持和尊重自己的伴侣。”
其实,不管是全职奶爸还是宝妈,都需要另一半和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一位全职爸爸分享自己育儿的孤独感:“没有可分享的资源和吐槽的妈妈群,也没有遛娃搭子。爸爸带女娃出门,母婴室不欢迎,长大了也不能带去男厕所。”
可见,人们的育儿理念在进步,配套的公共资源也要跟上。以后,母婴行业不能只把育儿焦点放在母亲身上了,更多父婴室、更多适合父亲带娃的婴儿产品值得期待,给走在育儿前列的爸爸们更多发挥价值的空间。
上海和深圳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2024年,上海一家商场设立了“男亲子卫生间”,配备专门给小月龄宝宝换尿布的折叠篮,折叠篮放下后的高度接近男性腰部,不可谓不细致。今年年初,深圳一家商场也增设了“超级奶爸区”,室内配有冷热水、加热湿巾、奶粉冲泡区和放置台,为奶爸提供便利。
尽管稀缺,但这些改进提醒着社会:家庭育儿的责任,父亲不可或缺。未来,也许“母婴”这个强化“育儿是母亲天职”的名词可以退场。毕竟,在孩子面前,“父”与“母”的前缀同等重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