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主创团.六六
来源丨小十点
ID丨sdikid
前两天,听很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精气神,一点儿不像年轻人!”
眼神呆滞,沉迷手机;面色黯淡,对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涣散,和父母沟通越来越少。
大家都把原因归结于“孩子懒”“叛逆”。
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是他们在家里待得太久。
或因为学业繁重,或因为父母不允许,导致他们长时间不出门,与外界隔绝。
所以,负面情绪得不到释放,内心获取不到足够的能量,最终变成一个性格偏激、又唯唯诺诺的人。
李玫瑾教授就曾建议家长:
不要让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家里,不然他的大脑高度兴奋,小脑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刺激。 趁着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真的应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多出门,是孩子改命的最好方式。
01.
多出门,收获健康
在小红书上看过一个真实的分享。
妈妈带孩子去医院做体检,医生告诉她:孩子远视储备不足,建议多进行户外活动。
此后一年,妈妈每天雷打不动地带孩子出门,进行两个小时以上的大户外。
有时是踢足球、跑步、打羽毛球、爬山,有时只是出门买菜,也要拉着孩子。
坚持1年后,孩子成为班上为数不多的没有近视的人。
她还发现,当别的孩子总是生病请假时,自己孩子能轻松拿下运动会的1000米长跑项目。
这一刻,她才真正体会到多出门的益处。
《自然》杂志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
户外活动的时长是近视发生的强决定性因素,眼睛接触阳光的时间越短,近视的风险越高。
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中也写过:
和大自然割裂的孩子,很容易患上“自然缺失症”,进而出现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投资孩子,那就出去走走吧。
大自然就是最厉害的“康复师”。
正如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果可以趁着春光,多带孩子做下面这些事:
第一、踏青赏花、登山郊游
春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季节。
可以和孩子去郊外的公园、植物园或者山野,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呼吸新鲜空气。
同时,欣赏山间的新绿、野花等自然景色,到达山顶俯瞰美景。
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又能帮助孩子做眼睛护养,还能让孩子在运动、爬山中体会到成就感。
第二、每周3次的户外骑行
春日初夏,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可以在周末或者傍晚,找一条风景优美的骑行路线,如环湖路、山间小道或者乡村公路。
带着孩子骑行,锻炼他们的腿部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
在骑行过程中,感受春风拂面的惬意,听欢快的虫鸣鸟叫。
除此之外,空闲时间,请带孩子打羽毛球、踢足球、跳绳、放风筝......
尽可能多的走出房间,走到太阳底下,和大地、泥土、空气、阳光直接联结,接收大自然的能量。
大跑大笑、大汗淋漓之后,不仅增强体魄,也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多巴胺,收获身心的健康。
02.
多出门,重塑性格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情境效应”。
是说人的行为、情绪,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强烈影响。
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性情可能判若两人。
听一位医生朋友说过一个病例。
他接触过一位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小朋友。
尝试了各种治疗方式,无论是吃药打针、还是心理干预,症状都没有丝毫减轻。
后来,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孩子只好暂时休学,由妈妈陪着回到乡下。
在乡下那段日子很愉悦,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妈妈还经常带孩子去跳广场舞、去集市赶集、去田间地头。
一段时间后,孩子去医院做常规检查,医生发现小女孩的抑郁症竟然无药自愈。
听过这样一句话:“多出门,是对灵魂的充电。”
多带孩子出门,是对他们最好的心灵滋养。
想一想,你是否经常看到这两类孩子。
一类孩子,总是唯唯诺诺,见到陌生人就躲在父母身后;或是消极悲观,总是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
一类孩子,阳光积极,做事大大方方,性格十分活泼;或是很有胆识,和人交流一点儿不怯场。
相信我问每一位爸爸妈妈,都会喜欢后一类孩子。
那么这类活泼开朗的孩子,怎么才能拥有呢?
多带出门。
可以带孩子,去看看街头巷口,感受城市的熙熙攘攘,体验一下人间烟火气。
可以陪孩子,参加户外聚会、亲子活动,与不同的人互动,提升社交能力,学会分享合作。
你还可以,多创造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机会,让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玩耍中,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逐渐变得开朗大方……
总之,别闷在家里,除非你想收获一个死气沉沉的孩子。
走出家门,别让钢铁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成为困住孩子自由奔跑的囚笼。
03.
多出门,增长眼界
《最强大脑》的“鬼才之眼”王昱珩曾说:
“孩子的世界里不应该充斥着课本、成绩、应该是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
王昱珩童年时,父母就经常带他到处旅游,与花草鱼虫作伴。
在游玩过程中,他见识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和光彩。
后来,他以高出第二名40分的专业成绩考入清华美院。
他说,这和父母小时候没有把他困在教室里有关。
如今,他有了女儿,也经常带女儿出门。
去海洋馆观察水母,和白鱀豚嬉戏……女儿每学期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旅游。
即使这样,女儿成绩依旧稳定保持在班级前五名,而且非常热爱运动和阅读。
王昱珩表示,世界很大很丰富,见识多了,女儿才会宠辱不惊。
儿童心理治疗师玛格特·桑德兰博士说过一个观点:
“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感受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能激活很多大脑的关键区域。”
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多出门可以激活、塑造大脑,让孩子开阔视野,越来越聪明。
其实,从近几年的高考学霸中也不难发现这个规律:
2023 年高考数学满分的杨宇越,她会利用课余时间去旅行。
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拓宽自己的视野,帮助她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升综合素质。
2024年高考学霸朱科航,也曾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玩。
从溜冰、滑板到魔方、三国杀,不仅丰富了他的课余生活,也让他的身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现在很多学霸都是玩出来的。
不得不承认,那些从小就经常出去玩的孩子,思维更活络,人也更聪明。
趁着五一假期,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这些地方:
去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学习那些前人的知识结晶,搭建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桥梁;
去烈士陵园、纪念馆,给他们讲讲英烈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岁月静好的背后,有无数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去父母工作的岗位、去夜市摆摊、去见市井中的普通人,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去大学校园、去见专业领域的榜样者,接触科研人员、艺术家、手艺人,毕竟榜样的力量胜过千万句的说教。
04.
《亲爱的安德烈》有这样一段话: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 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走出家门,带孩子接触一些人,多看看山河湖海,去发现新的可能。
可以去高雅的歌剧院,也可以去市井。
可以去游览名山绿水,也可以去胡同小巷.....
总之,多带孩子出门,不拘泥于去哪里,都比孩子只待在学校、只面对题海要有价值。
点亮在看,在评论区说说,这个五一怎么带孩子过吧!
育儿不慌张,阿呆爸来帮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