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良艺 通讯员 韦华
“蒋某某目前在当地一家工厂从事机修工作,现在情况稳定。”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监狱刑罚执行科警察到司法局回访刑释人员蒋某某的情况。
从罪犯到机修工的角色转换,不仅是蒋某某命运的转折,更折射出新时代监狱工作从“管得住”向“教得好”的深刻变革,展现监狱安置帮教工作的新成效。
2024年8月,桂林监狱刑罚执行科接到一通紧急电话,罪犯蒋某某的儿子因情感受挫跳江轻生。多年前,蒋某某因犯罪被判处死缓。在监区警察的耐心教导下,蒋某某逐步完成从幡然悔悟到积极改造的蜕变,7次减刑记录见证了他的新生轨迹。儿子始终是蒋某某最温暖的精神灯塔,而今这座灯塔却突然熄灭。
当蒋某某在会见中得知噩耗时,瞬间情绪崩溃。此时,监狱教育引导措施悄然启动。
会见结束后,教育改造科安排心理咨询师进驻监区,运用“心理危机干预”,及时对蒋某某进行心理疏导及心理干预;监区加强对蒋某某的管理,防止发生意外;管教部门和监区警察用“拉家常”的方式谈心谈话,加强情感沟通;监狱将情况及时上报上级部门及通报驻监检察室。同时,通过亲情电话、亲情帮教的方式鼓励他走出阴霾。终于,蒋某某慢慢地接受现实,情绪恢复稳定。
在临释前,监狱对蒋某某进行心理评估,发现其在心理、认知、行为上得到一定矫正,情绪正常。但因服刑多年与社会脱节,加上释放前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释放后如遇刺激,他仍有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倾向。
为防范极端案事件的发生,监狱将蒋某某的情况及研判情况函告当地政法委,建议释放后予以重点帮教。此外,刑罚执行科警察多次与蒋某某家属沟通联系,让家人多做蒋某某的思想工作,发挥亲情帮教作用。
桂林监狱党委充分认识到安置帮教的重要性,积极与当地政府对接,与地方司法、公安、街道、社区等部门紧密合作,妥善做好对蒋某某刑满释放后的安置帮教工作。
监狱在多次回访中了解到,蒋某某如今靠着在监狱职业技能教育中学到的机修技能找到工作,自食其力,生活步入正轨。
近年来,广西监狱系统不断深化安置帮教一体化工作,构建起“帮教+衔接+建档+安置+回访”的管理链,让越来越多的“蒋某某”找到人生新坐标,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