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上海国际仲裁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上海国际仲裁(香港)中心和上海贸促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共同举办了“2025·上海知识产权多元解纷研讨会”,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刘军华受邀参会并致辞。
刘军华表示,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主体愈加多元化、诉求愈加复杂化、类型愈加多样化,传统诉讼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高效化解纠纷的需求。诉讼、仲裁和调解作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多元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借“巡回之力”助推知识产权纠纷实质化解。要扎实推进巡回审判机制落实落地,运用好现场庭审、以案释法等方式进行“零距离”普法教育,同时加强对所在地区调解组织、行政机关等的调解指导,推动更多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源头化解,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会效果。
二是乘“数字之势”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级。要加强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沟通协作,打破知识产权调解数据、审判数据和行政数据等壁垒,加强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探索更多“数助治理”应用场景,不断激活知识产权治理的“数字化引擎”。
三是聚“四方之才”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要利用好、发挥好综治中心的载体作用,形成各类解纷主体优势互补、有机衔接、力量联动的多层次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协作体系和工作格局。
研讨会上,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与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联合发布《上海市知识产权诉调对接调解指引及典型案例(V3.0)》。
立案庭庭长陈巍、诉调对接组负责人刘静受邀参会。刘静在《新规指引下诉调对接的落地实践与创新路径》主旨演讲中,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依法规范民事案件立案与调解工作的意见》的理解与落实,以及推动与完善先行调解工作的相关举措等方面向与会人员分享。
文字:刘慧
摄影:谢雯鹏
责任编辑:奚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