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猫叔儿,喜欢人文历史,换一个视角为大家解构历史故事【上方点击关注】
商:为什么叫商族
商的名称来源于”商丘“,而这个地名更古老,和代表东方的辰星之神有关。
上古时代的传说之中,有一位叫做高辛氏的半神帝王。
红色位置就是商星
据说,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阏伯,小儿子叫实沈。
两个孩子很调皮,彼此之间不和睦,一见面就打架。
高辛氏一怒,就把小儿子安顿在”大夏“(可能是晋南地区),让他负责祭祀旁晚的参星。
至于,大儿子呢,则被安顿在了商丘,负责祭祀黎明的辰星。
这样,辰星也被叫做商星。
后来,诸神离开大地,商部族的始祖契开始定居商丘,他的部族从此也被冠上了”商“之名。
《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春秋时期贵族们所谓的:宋,大辰之虚也,因为宋国是辰星之族的故地。
宋国的都城就是商丘,宋人又是商人的后裔。
可见,从商王朝兴起到灭亡后,商丘一直都和商人有源。
商丘,也是从神话传说时代到春秋再到现代的今天,中国唯一没有改变过的地名。
先商:流动性促成的商业基因
早期的商族,频繁迁徙。
《史记》中记载,”成汤,自契至汤八迁“,这其中商族有十四代首领,也就是说平均两代就迁徙一次。
先商族属于上古时代特殊的”游牧民族“,流动性很强,以牧牛为主。
并且,根据考古发现,商人放牧的是水牛。
比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都有水牛骨的发现,安阳殷墟也有大量水牛骨出土。
夏商时期,气候远比现在湿热,平原地区大多湿地沼泽。
也就是这样的背景下,借助水牛群,商人可以很好的活跃在黄河下游的大平原和湿地上。
史书中也记载商族第七代首领王亥,驯服牛马发明牛车。
《管子·轻重戊》:“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
牛车速度虽然比马车慢很多,但在当时也是极大了增大了商人的运输能力。
商族人自此开始从事贸易,将剩余农牧产品运往黄河北岸部落交易,开创了"肇牵车牛远服贾"的贸易模式。
这种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行为,在殷墟出土的数以万计海贝货币中得到印证。
商代已形成"买""卖""贷""赊"等商业概念,其经济活力远超同时期其他文明。
频繁迁徙的独特现象,促使商族人成为连接不同地域的贸易网络搭建者,这是流动性强的部族天然就具有的特长。
这种流动性的经济传统,使以后商朝形成"无商不活"的社会生态。
贾为商:从族名到阶层的转化
"商人"称谓的演变可以说是华夏文明最精妙的文化变迁。
商族以"玄鸟生商"的神话建构自我族群认同,将"商"字刻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中的”商“字,其字形上部为"辛",代指刑具;下部为"贝",代指货币,暗含商业活动需要契约精神。
当周人将战败的商遗民贬为"种族奴隶",这些失去土地的贵族被迫重操旧业,使得"商族人"与"经商者"在文化认知上彻底重合。
这种文化转化在《尚书·酒诰》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周公在商灭亡之初,谈到商族人的生活方式时,说他们牵着牛车到远方贸易挣钱孝敬父母。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周人将重操旧业的商朝旧贵族称为“商人”,这是带有贬义的。
周王朝以农立国,轻视商业,商朝"殷人重贾"的风气被周人刻意塑造为族群标签。
正如学者李亚农所言:"周人以贱视殷人鄙视贾人",最终使"商人"从荣耀的族称异化为"士农工商"末流的职业符号。
慢慢的本来代表贸易的”贾“字,逐渐被”商“字所取代。
宋人的商文化传承
时间来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殷商遗民的宋人继承了"殷人重贾"衣钵。
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商业土壤孕育出计然、范蠡等商业思想家,其"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预见性经营理念,成为中华商道源头。
宋国以商丘、陶邑、彭城三大都会为核心,沿着淮泗水道,构建了辐射中原的贸易网络。
商丘作为宋国都城,据说当时面积就已达10.2平方公里,人口超10万,工商业发达。
设有专门市场“百工居肆”,汇聚粮坊、油坊、丝麻织品、漆器等各色商品,政府专设“褚市”管理市场秩序。
宋国的陶邑更被《史记》称为“天下之中”,因地处诸侯四通之地,成为齐、魏、秦等强国争夺的财富枢纽,其货物交易规模冠绝列国。
彭城,现今徐州,则依托泗水与获水交汇的区位优势,发展成江东地区最重要的商贸节点,与商丘、陶邑形成“三角贸易区”,物流通达“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
宋国经济发达,宋人善于经商,在于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宋国经济发达,也促进了宋国的文化发展。
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处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地位的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被誉为“礼仪之邦”。
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圣人皆出自于宋国,商丘由此被誉为“中国圣人文化圈”。
商王朝与"商人"称谓的渊源,就像青铜器上的铭文,将部族兴衰与商业基因熔铸成永恒的历史印记。
从上古时期的王亥到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几千年前的商业基因仍在跳动。
商朝虽亡,但他的名号"商"字早已超越王朝界限,成为中华文明最具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这个刻在甲骨上的古老文字,既是族群记忆的封印,也是商业文明的胎记,更是理解华夏文明农商关系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