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的历史其实不长,从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一统,总共也就8年时间。但是,浓缩才是精华,若论精彩程度、民间传唱度,这一段历史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一直都是顶流。
为啥这段历史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喜爱和争议呢?因为它跟古龙经典武侠小说《绝代双骄》一样采用了“双主角”的剧情设置,而且其他各个功能性人物也十分饱满、出彩,把激情、利益、算计、勇烈、缠绵、遗憾等等人性元素演绎得淋漓尽致。
但是,我们很多人在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一直都没有真正搞明白刘邦到底是凭借什么东西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项羽的。主流的说法有刘邦善于用人、刘邦善于让利、刘邦善于变脸等等,可是这些解释真的能解释得通吗?比如都说刘邦对下属慷慨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对他效忠,可刘邦也没让你个功臣善终呀!都说项羽小气,可项羽对英布总不小气吧,怎么英布也背叛项羽了呢?投靠刘邦,最后不也被刘邦杀了?
所以,不管我们是读历史还是读生活,真的很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不然真的很难走出“人云亦云”的认知漩涡。
我们有时候去想一想,平头百姓一般会对什么更感兴趣一点?小概率事件嘛!一百个人买彩票99个人没赚到钱,他觉得他会是那唯一一个幸运者嘛。又或者那个唯一的幸运者不是他也无所谓,他觉得解气就好。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邦击败项羽而一统天下成为后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事情。原来野百合也有春天,出身社会底层的刘邦只要想干、敢干、会干,也能顶翻顶级配置的项羽,刘邦可以,那我们也可以……这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思想和认知可能害了很多人。
咱们不展开了说,就以一个产业、一个行业的兴衰起伏来说一说这件事情吧。
战国时代,某个行业,当时天下有7家公司,然后经过了几百年的火拼,最终被秦国给形成了垄断了。
这种情况下,秦朝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是死死地压制住其余六家的资本方,也就是老板及其亲属。这一点,说实话,秦朝还是做得不错的,把六国王族都关进了咸阳集中营。但是从后面的情况来看,做得还是不彻底。
但光这么干还不行,还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呢?就是要拉拢原六国社会的中低层。这些人其实对企业的归属感不是很强,但是他们又掌握了一家企业的基础生产资料,没有妥善安置他们,那就是一颗定时炸弹。怎么去拉拢这些人呢?其实很简单!跟企业兼并一样嘛,你刚刚兼并一家公司,只要让那些基层干部感觉有更大的上升空间,让那些基层员工感觉比原来的待遇更好一点,不就完事了?
但是这一点,秦朝干得相当不好!高频率上马大工程,又是修长城又是修驰道,然后就是修皇陵修宫殿,确实让民不聊生了;另外,对于六国士族(中低层管理人员)也没有妥善安置,要抓典型对他们的小部分人进行重点提拔嘛,要让他们感觉跟着你们大秦更有奔头,这些就割裂了他们和原来的单位那种情感和利益纽带了嘛!再说,他们就是一群打工人,你怕啥?堵不如疏,反而是你让他们感觉很压抑了,他们便会鼓动原来的的老员工造反。
所以,大家再仔细去琢磨一下秦末天下大乱,到底是不是农民阶级在为自己的命运做不屈的抗争?表面上看是的,但其实真不是的。他们只是被煽动得不愿意再给秦朝打工了,满怀希望地跟着六国的贵族、士族去明面上共同创业,实际上还是当牛做马。
到此,我们对项羽和刘邦的基本轮廓就清晰了。项羽是贵族,是原来楚国公司的高管,他反秦是因为他们家一直拿着楚国的分红,被秦朝砸了铁饭碗,内心很愤怒,所以想推翻秦朝,取而代之或者重振雄风;刘邦是士族,是原来楚国公司的白领,他反秦是因为他在秦国公司看不到晋升希望,再加上当时闹事的人确实很多,反秦是一种趋势,富贵险中求嘛,万一自己能当高管呢?万一自己能当老板呢?
而且可以明确告诉大家,其实大部分的阶级矛盾都是类似的矛盾。所以,千万不要把刘邦想象得太过于高尚、把项羽想象得太过于卑劣,不然大家为了自证这种臆想,就会越读越偏。
所以,刘邦和项羽之间的竞争就是两个不同背景的群体进行创业大赛。作为两个决赛选手,输了并不可耻,赢了也不见得就完美无瑕。
但刘邦为什么会被后世人各种浮夸呢?因为他是冠军,而且他是相对更加草根的出身。这一点大家去参考这些年各种各样的选秀大赛就大致明白了。
这里多说一句哈,大家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纯当多余哈。大家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之中做选择的时候,要尽可能相信实力和利益,而不要相信个人情绪和喜好。
刘邦开始创业的时候,虽然年近50,但客观地讲,他的起步条件并不一定比项羽差多少。资金上,他有大财团吕家的支持,团队上他们沛县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大人才聚集地(沛县、谯郡、凤阳)之一,天选的原始团队,市场上当时丰沛地区也是真空市场。而项羽虽然是贵族出身,其实已经流落江湖多年,完全是靠自筹资金起步。
而且两人的起步方式也是惊人的类似,刘邦是杀沛县县令而借壳上市的,项羽是杀会稽郡守殷通而宣布独立创业的。
但是这俩人的优势分别是什么呢?刘邦在于他年龄大,生活经验丰富,对社会的底层逻辑理解得更为深刻……项羽在于他年富力强,专业技能上远超刘邦……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刘邦是干不过项羽的。为什么呢?因为正常的创业成功其实是一场马拉松赛跑,年龄和精力就是最大的优势。你一般是没办法揍趴所有对手的,到了白热化阶段,其实很多赢家就是靠一个字“熬”,熬死强劲对手,自己的机会就来了。后世最著名的例子是袁绍和曹操这对一生之敌,袁绍死了,河北集团就输了,袁绍不死,曹操就真不一定能赢。但是,楚汉相争这段历史为什么这么有魅力呢?就是因为它包含了太多小概率事件,比如从秦末天下大乱到大汉王朝的建立,一共就花了8年时间,刘邦摆脱了寿命的限制。
双方各自进入市场赛道之后,一开始项羽的优势还是体现得相当明显的,因为有得天独厚的个人能力和阶级背景开路,项羽迅速打出了一骑绝尘的先手优势。六国贵族的复国势力,英布、蒲将军、刘邦这样的草创势力、钟离眜、龙且、季布这样的民间豪杰,纷纷归附了项羽。项羽也不负众望,带领大家摧枯拉朽一般就推翻了秦朝。
大家要保持最起码的客观哈,再来一万次,灭秦的首功也是项羽的哈。不然说刘邦先入关中,他就是灭秦首功。这一点大家没必要再争了,说什么愿赌服输、最终结果就是刘邦先入关中等等,那都是没什么逻辑思维的人,一些很简单道理都不讲。比如愿赌服输,你总不能在一方明显作弊的情况下去要求对方愿赌服输吧?也别扯什么兵不厌诈哈,这跟兵不厌诈没关系!
也就是说,项羽在比赛的上半场赢得非常干脆利落,且毫无争议。原本在分封天下结束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初赛结束,奖金分配到位,这事也就暂告一段落了。
但是大家也了解过体育赛事、牌桌游戏,下半场往往才是高潮部分。我们要了解,大多数人的底层人性逻辑都是愿赌不服输的。经常玩牌的朋友应该就知道,通常玩牌过程中要求加时的都是输家,而且他们会以各种理由把赢家继续留在桌子上,这样他们才有翻盘的机会。
所以,秦末争霸的下半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楚汉相争(大约4、5年时间)才是最为精彩的部分。
秦朝被推翻了,项羽分封天下,天下格局又形成了一种瞬时的稳态。那么,问题又来了,任何一种格局之下,都势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心满意足的,几家欢喜几家愁嘛,这是社会资源和利益永远不可能均衡分布的客观逻辑所决定的。
比如刘邦,他最期待的彩头是什么?是关中王!因为这是楚怀王曾经公开承诺过的。可是大家想一想,楚怀王这种承诺有效吗、合理吗?他楚怀王自己都是项梁、项羽叔侄扶持上去的,顶多也就是个名义上的楚国领袖,真的就有资格给天下群雄分蛋糕?但是,刘邦不管这么多,既然有人承诺了“先入关中为王”,我是第一个入关的,我就要当关中王,谁有意见谁去找承诺人。你项羽把我封为了汉王,我就是不服!
比如田荣,我虽然没有参与西进灭秦,但我们齐地早已宣布独立了,齐地就是我家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你项羽没有资格把我们齐国一分为三,谁来我就打谁,就算是我们老田家自己人也不行。他田荣也不想一想当初是谁救了他们齐国,他拥立的那个小政府又是怎么来的。反正就一条,揣到自己兜里的就是自己的。
比如陈馀,说句实在话,这位同志在巨鹿之战时就负气脱离了革命队伍,项羽最后还能封他三个县,已经够照顾他了。但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他因为自己跟张耳是同时参加革命的,资历、地位也一直旗鼓相当,但最后张耳被封为常山王,他心里也不平衡了。我只要我想要的,不给我就闹事。甭跟我讲什么道理,道理都是跟没能力、没实力的人讲的。
比如彭越,项羽在打巨鹿之战的时候,还在落草为寇的他才带着1000多匪徒归顺了刘邦,跟项羽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也算得上是寸功未立,结果也因为项羽分封的时候落下了他而心生不满。你的老板不是刘邦吗?你不应该找刘邦要赏钱吗?
还有申阳、司马卬、魏豹、赵歇、韩成、韩王信、英布等等,全是各怀鬼胎。其实都很简单,要么想着落袋为安,要么想着所得太少,要么见不得别人好……
这种隐藏在水面下的人性逻辑最终被刘邦给利用了。兄弟们,他项羽算个屁呀!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凭什么他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咱们联合起来推翻他,再重新分配。
这就是人性!总会有一些人对现实不满,而总会有一些聪明的野心家能够利用这些不满的人去撬动更大的利益蛋糕。
所以,秦末争霸的下半场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新一轮的“斗地主”游戏又开始上演了。
田荣率先在齐地闹事,刘邦趁机还定三秦。陈馀联合田荣赶走了张耳,把代王赵歇接回赵国继续当赵王。张耳新天命,觉得自己的未来在西方,所以便投靠了西边的刘邦;申阳、司马卬都是张耳的老部下,所以跟着投靠了刘邦;魏豹本也是项羽扶持起来的,但是别人都倒向刘邦了,自己也没有必要做过贞洁烈女了……而项羽因为当时深陷齐地,分身乏术,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场面失控。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下子成为孤家寡人的项羽还被刘邦率领诸侯联军一举侵占了大本营彭城。
也得亏是项羽这个千古战神,换成是其他人,他就要就此退出游戏了。项羽率领三万精锐火速反击,击退了刘邦数十万诸侯联军,保住了自己的基本盘和江湖地位。
于是,各位诸侯们又开始展示变脸技术了,申阳、魏豹、陈馀这些人又相继宣布跟刘邦决裂了。还是我们的项王威武,还是跟着我们的项王有前途。
经过这么一反转,其实刘邦也开始怀疑人生了,都打算回到关中去关起门过几天好日子了。关键时刻,是秦末第一聪明人张良站出来改变了历史,是他告诉刘邦事情还有转机的。六国贵族、各地诸侯都靠不住,但有人靠得住呀。比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个人都是无产阶级出身,他们是不希望项羽一统天下的,把这三个人用好,让他们去跟项羽死磕,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这就是著名的“邑下之谋”。
后面,刘邦还真就是靠着韩信、英布和彭越三股势力逐渐扳倒项羽的。具体就是:韩信帮他平定了整个北方,英布在项羽背后捅刀拖住了项羽一部分生力军长达七个月,给刘邦争取了宝贵的战略时间,彭越更是用游击战的方式无限地骚扰项羽的大后方,使得刘邦多次绝处逢生。而且最后合围项羽主要也是靠这三股势力。
所以到此,大家明白“楚汉相争”的本质是什么了没有?其实是两个阶级的生死搏斗嘛!是整个士族阶级跻身时代主流的历史拐点嘛!“楚汉相争”其实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一样,都是社会下沉式发展的一个典型特征和必然结果。
很多朋友看不到这一历史本质,所以翻来覆去地讨论刘邦的成功之道,却始终不得其要,甚至还会自相矛盾。
随便举几个例子哈!
比如有些人说刘邦成功是因为他仁义。刘邦真的仁义吗?他没屠城吗?他没祸祸老百姓吗?这本就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嘛,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家见过哪个从底层登顶的人双手不是沾满鲜血?他之所以能把自己包装成仁义形象,那是拉了项羽垫背嘛!谁叫你项羽也屠城?谁叫你项羽坑杀降卒?谁叫你最后失败了?
比如有些人说刘邦成功是因为他愿意跟手下共享荣华富贵。刘邦真的大度吗?他没啥功臣吗?他没猜忌他人吗?他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相信,会相信其他的外姓股东、功臣?韩信就不说了,有他自己的原因,太三心二意了嘛。彭越呢?都扑通地跪下了,都彻底放弃抵抗了,不还被剁成肉酱了?完了还让其他诸侯、功臣尝尝是啥味道,这是愿意跟手下共享荣华富贵了。
刘邦真正的成功之道就是利用了人性阳谋——劫富济贫。这一招其实就是阶级斗争的不二法门,咱不展开说了哈!
最后,我们来看看刘邦战胜项羽的大功臣们,刘邦自己、萧何、韩信、彭越、英布、曹参、周勃、灌婴、樊哙、陈平、郦食其等等,不都是那些在之前政治格局下过得不怎么如意的“士”吗?唯一有点特殊的人是张良,这是原本是一个贵族,但是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贵族,项羽帮他复国之后,然后他剩下的人生乐趣居然是推翻项羽,而且还是推翻项羽之后,立马就变成潇洒哥,跟大家拜拜了,到山里修仙去了。
所以,讲真的,历史这种东西对很多低认知群体其实是充满迷惑性甚至欺骗性的。
比如大家会怎么去看待郦食其投靠刘邦这件事?真的是因为刘邦和郦食其两个人都独具慧眼吗?真的是因为刘邦敢往读书人帽子里撒尿的不羁性格吸引了狂傲奔放的郦食其吗?扯淡吧!大家要这么去学刘邦的用人之道,迟早完蛋。你刘邦那样极端地羞辱读书人,真的是率真洒脱的体现吗?大家要是一个老板,去公开羞辱一个名牌大学生,然后还指望那些有真才实学的高级人才来投靠你,去试试就知道是什么结果了。
其实真正的逻辑因为刘邦最后成功了,所以史书不会跟大家讲得太明白。刘邦往读书人撒尿那是早期,那时他当时还过得很不如意,所以对优越感十足的读书人有一股子怨气,缺什么就喜欢怼什么嘛!而郦食其也并不是什么舔着个脸就死认痞里痞气的刘邦,而是刘邦打到陈留的时候,郦食其和他们郦家也没找到更好的上船机会,再不上船就晚了,秦朝的饭碗眼见就要碎了。
有一个搞笑的细节是,郦食其一直都帮刘邦解决了很多关键问题,但是在荥阳对峙的时候,也一时糊涂地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贵族,后来被及时赶回来的张良制止了。刘邦当时什么反应?恨不得杀了郦食其出气,说那个糟老头子误他大事……
这是真爱?这是信任?这是器重?
还有陈平、韩信等人,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味道。在项羽那里没有得到理想的待遇,那项羽就啥都不是。到了刘邦这里,因为没啥退路了,那刘邦怎么对他们都是应该的。他们跟很多再婚女人难道不是惊人的相似吗?
最后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刘邦是怎么战胜项羽的吧?一个富二代、高材生在风云际会的时代潮流下创办了一家大公司,垄断了某个市场,结果被当地的各个阶层联合给搞垮了,最后被当地的一个地头蛇或者他原来的下属清盘了。所以,在很多不明所以的人眼里,这个高材生啥也不是,不接地气、不通人情世故,反正挨边的帽子都可以往他头上扣,而这个最终胜利者都对。
这像极了什么呢?像极了一个著名的段子——一个年少有为的青年企业家纵横江湖却英年早逝,然后老婆改嫁自己的司机,然后舆论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少年英才不如他的司机”。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荒谬而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