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贝壳曾作为货币交易占据了很长的历史时期,那时的货币称为“贝币”。
考古发现,早在夏商时期,贝壳就已作为交换媒介开始在市面上流通,并在很多墓葬中出现了贝币陪葬的现象。
其中,商朝时期我国第一位女战神“妇好”的墓葬中,就出土了大量的海贝,数量大约7000枚。
在当时,一枚精美的贝币的价值很高,一枚甚至能换不少良田。有学者推测,妇好墓中的7000枚贝币,至少能抵得上当时90块良田。
那么,这时候就有人会问,贝币那么值钱,为何古代的穷人不去海边捡一些回来,那样不就一下子变富了吗?
其实,背后根本没有那么简单。
一、贝币并非普通贝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贝壳都能作为货币使用。
古代作为货币使用的贝壳主要是产自印度洋、太平洋的特定种类,如货贝、环纹货贝等。
那些贝壳大小适中、质地坚硬、外形美观,且在内陆地区极为罕见。普通海边的贝壳一打眼就能看出明显的差别,根本不可能假冒。
另外,古代贸易流通的贝币,都需要经过严格筛选和精细加工后才能使用。通常背面还会被磨平,有的还会钻孔以便串连。
同时要打磨达到标准的贝币,也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可以说当时除了国家的高级技术和人物能够完成外,普通人很难实现。
这就如同现代人不能随意印制钞票一样,古代贝壳货币的“生产”同样受到了严格的控制。
二、有垄断和防伪体系
与现代人相比,古人的智慧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高层自然能够意识到货币发行权的重要性,由此,王室一开始就控制着贝币的来源和流通。
《尚书·盘庚》中就有“贝者,宝也”的记载,说明贝壳在当时被视为珍宝。
王室通过南方进贡、贸易交换等方式获取稀缺贝源,再按照等级赏赐给贵族官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货币分配体系。
据《史记》记载,周穆王时期,南方部落进贡“齿革羽毛”和“南海之贝”,那些贝壳进入中原后,价值倍增。
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到原始贝源,更不用说大量获取了。即使有人冒险前往南方海滨,也难以突破官方的管控网络。
除此之外,古人还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贝币防伪机制。
1、对贝壳种类的严格限定,一般只有特定的几种贝壳才被认可。
2、加工工艺的保密性。官方作坊掌握的打磨、钻孔技术民间难以模仿。此外,还有专门的“贝官”负责鉴定真伪,打击私铸。
《周礼·地官》记载有“泉府”一职,主要负责“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其中就包括贝币的管理。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官山海”政策,将包括贝源在内的自然资源全部收归国有。
在那种严密体系下,民间私采贝壳充当货币的行为,会被视为严重犯罪,普通人根本不敢铤而走险。
三、一般人无法获取
古代的交通不发达,对于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古人而言,前往南海获取贝壳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从黄河流域到最近的产贝海域,直线距离也超过一千公里。
途中要翻越崇山峻岭,穿越蛮荒之地,面对瘴气、猛兽和土著部落的威胁,难度非常之大。
即使有人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海边,收集到合格贝壳,如何将其安全运回又是巨大挑战。
贝壳重量不轻,长途运输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加之沿途关卡稽查,成功概率微乎其微。且一不留神,运输成本可能都会超过贝壳本身的价值,得不偿失。
还有一点,贝壳之所以能成为货币,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共识和政权信用,而非贝壳本身。
就如同如今的黄金、白银一样,只有所有人都认可其代表的价值时,它才具有购买力。
如果任何人都能随意获取,那种共识就会很快崩溃,贝壳将迅速贬值。
历史上就曾出现过类似案例。
明朝初期,云南地区曾短暂恢复使用贝币,结果因供应过剩导致严重通货膨胀,最终不得不废止。
那一现象印证了,货币供应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才符合价值规律。无限制的“捡贝壳”只会让贝币变得一文不值。
回望古代贝币制度,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的货币智慧与现代金融原理惊人地一致。
货币的价值不在于其材质本身,而在于背后的信用体系和社会共识。
从贝壳到铜钱,从纸币到数字货币,货币形态不断演变,但其本质始终未变:它不过是人类为便利交换而共同创造的信用工具而已。
读者们,关于“古代贝币的使用与防伪”,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