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那个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时代,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权力斗争与利益纠葛丝毫不亚于战场上的硝烟弥漫。宋希濂与王凌云之间的故事,便是其中颇具戏剧性的一段,宋希濂的算计手段令人咋舌,可最终的结局却又充满了讽刺意味。
宋希濂与王凌云的抗战履历与交集
宋希濂,这位从黄埔军校走出的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可谓战功赫赫 。淞沪会战,他率部奋勇抵抗,虽战场形势艰难,但他与士兵们并肩作战,尽显军人血性。南京保卫战,尽管最终城破,但他也曾为守护这座城市拼尽全力,即便后来因一些争议被免职,可他心中的斗志从未熄灭。1938年,宋希濂出任第71军军长,在富金山之战中,他亲自勘查战场地势,将指挥所设在距离主战场不远的妙高寺 。面对日军飞机的轮番轰炸、大炮的猛烈攻击以及步兵的疯狂冲锋,他和36师的将士们一步不退、寸土不让,坚守阵地长达十天之久,成功阻击日军进犯武汉的步伐,一雪前耻,让全国上下看到了他的军事才能与顽强意志 。
王凌云的经历同样丰富。他出身绿林,后被招安,凭借自身的好战与忠勇,在国民党军队中逐步崛起 。淞沪会战爆发时,他所部负责构筑福(山)嘉(兴)的国防工事。尽管工事简陋,但在战斗中,他身先士卒、赤膊上阵,与日军激战三昼夜,因战功升任第79军第76师师长 。此后,他转战苏、浙、皖、赣等地,还险些丧命于日军毒气。1942年,王凌云接任第2军军长,1943年率部开进滇西,隶属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 。1944年,在反攻边境日军的战役中,他的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两人的经历来看,他们在抗日战争时期都为抗击日寇做出了贡献,并且在滇西作战时同属一个集团军,有着上下级的关系,这也为后来两人之间的纠葛埋下了伏笔。
宋希濂
算计前奏: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的颓势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逐渐陷入被动。1948年,襄樊战役爆发,这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战场上的一次重要战役 。此时的王凌云,担任第15绥靖区司令官,驻守襄阳。襄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国民党军队内部矛盾重重,指挥混乱,再加上解放军的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王凌云的处境十分艰难。
宋希濂,此时也在关注着战局,他深知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颓势,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同时也为了在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优势,他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看到王凌云驻守襄阳,面临着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
电影大进军
宋希濂的算计:让王凌云陷入绝境
宋希濂料到王凌云守不住襄阳,又眼见跟着王凌云南下的保安部队军纪很差,便开始实施他的算计。他先是去电王凌云,让其坚守襄阳,不准后撤半步,这看似是对王凌云的命令,实则是将王凌云往绝路上逼。因为以当时襄阳的局势,王凌云的部队根本无法抵挡解放军的进攻,坚守只会让部队遭受更大的损失 。
同时,宋希濂以整肃军纪为由,对王部的乱兵进行查究,表示要严惩不贷。这一举动让王凌云更加陷入困境,他既要应对解放军的进攻,又要面对宋希濂的施压,部队人心惶惶 。在宋希濂的算计下,王凌云的部队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襄阳被解放军攻破,王凌云率领残部突围,但已损失惨重,几乎成了光杆司令 。
王凌云
从宋希濂的角度来看,他这样做有多重目的。一方面,他可以通过整肃王凌云部队的军纪,树立自己的权威,向国民党高层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对军队的掌控力 。另一方面,让王凌云坚守襄阳,消耗其部队的实力,可以削弱王凌云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影响力,减少自己在权力斗争中的竞争对手 。而且,如果王凌云能够守住襄阳,那自然是对国民党军队有利,他作为上级也有功劳;如果守不住,责任也可以推到王凌云身上,可谓是进退有据。
结局反转:宋希濂先被俘入狱
然而,宋希濂的算计并没有给他带来最终的胜利。在解放战争的后续进程中,他所率领的部队也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 。1949年,宋希濂在西南地区率领十四兵团一路撤退,陈赓率领解放军在后面一路追赶,最终宋希濂在大渡河边被陈赓追上,他的十四兵团一路溃散,自己也成了俘虏 。
相比之下,王凌云虽然在襄樊战役后损失惨重,但他并没有放弃抵抗。1950年1月,他在四川通江被当地群众发现并被抓获,后被送到163团2营驻地 。1961年12月25日,王凌云被第3批特赦。 而宋希濂则早早被关押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开始了他的改造生涯。
国民党残兵
宋希濂原本以为自己的算计能够让他在国民党军队内部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权力,却没想到最终自己先一步成为阶下囚。他与王凌云之间的这场算计与被算计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腐败和混乱,也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走向失败的一个缩影 。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的命运都被时代的巨轮所碾压,曾经的算计与争斗,都化作了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