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一如既往地人声鼎沸,却也在暗潮涌动中揭示一个行业共识:中国,已经不仅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更是跨国品牌技术演进与品牌价值再定义的“试金石”。
在这个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关键转折点上,宝马似乎选择了一种极其“克制”的方式,讲述了它对未来汽车的理解。同时,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也在上海车展上抛出一个更系统、更深远的概念:“新世代,不是一款车,而是品牌在设计、技术、理念三维度的全面跃迁。”
要知道,这一战略的试验场、爆发点、落脚点,都是中国。
高翔指出:“中国市场的用户需求,正在重塑宝马的全球产品架构与研发逻辑。”同时,在面向寰球汽车的采访中,高翔更是多次强调“安全”“操控”“体系化创新”与“用户价值”这些关键词,而不是单纯追逐堆料式的智能配置,也不刻意营造华而不实的技术焦虑。
这些观点的背后,是宝马对于未来豪华出行底层逻辑的重新定义——不是以速度取胜,而是在中国技术的带动下与消费需求的引领中,以品牌底蕴与技术创兴重构来赢得下一个时代。
新世代从这里“起势”
在本届上海车展中,宝马集团携两款BMW新世代概念车亮相,为消费者展现了宝马在电动化和数字化领域的最新成绩。
相较于传统车型更迭,宝马以“新世代”变革电动出行,重构了产品架构、电子电气系统、人机交互逻辑。其本质,是对未来10年汽车产业底层技术路径的系统响应,而不仅是短期的产品发布节奏。
而中国,恰恰是这场体系升级的核心起点。高翔明确表示,新世代车型将带来史上最快的产品迭代节奏,未来两年将密集推出20款新车,其中80%以上实现电动化覆盖。但比速度更重要的是方向——新世代是一次从“车”到“出行体验”的跳跃,是从单点技术炫技,到软硬融合、服务生态打通的系统革新。
上海车展之前,高翔已在沈阳试驾了第一款国产BMW新世代车型试装车,他对这款车表达了极大的认可,驾驶质感非常出众。他透露,目前团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首款BMW新世代车型上市,且BMW新世代车型不是一款车,在今后两到三年内会带来全系车型升级换代。
高翔还表明,“明年BMW新世代车型将率先在中国落地生产。这不是偶然,而是我们判断中国市场已经拥有足够的技术成熟度、用户接纳度和产业协同性,能够承接宝马最具未来性的产品逻辑。”尤其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这里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50%,且中国汽车消费者对电动化、智能化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全球领先。
这意味着,中国不再只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更是宝马全球战略的前沿战场与主导性力量。
宝马要为消费者踩下“安全刹车”
在行业普遍将“智驾”和“大模型”作为技术竞争新战场之际,高翔对智能化的态度显得“冷静且克制”。上海车展之前,他就直言在这个“人人争先上车”的时代,宝马希望构建的是“会用、敢用、能用”的智能辅助系统,而非激进炫技的卖点堆砌。
智能技术带来便利,但如果连1%的场景无法保障,就无法被称为真正的豪华。高翔在采访中强调,宝马的目标是让自动驾驶比人类驾驶更安全。对宝马来说,安全与可靠绝非只是说说而已,这是宝马向每一位客户做出的无声承诺。
宝马坚持自动驾驶技术的“三大底线”:必须比人驾驶更安全;必须可被用户信赖和掌控;必须在全球不同交通文化中通行无碍。
为了保障智能应用的安全落地,宝马在自动驾驶上推进“减速”,用大量时间进行技术验证和极限测试。高翔透露,仅L2+系统,宝马就在全球测试了240万公里,并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完成超过13万公里的路测,进行2000多项本土化调试。
当前智能驾驶的热潮已让不少消费者误认为车辆可以完全自主运行,宝马依然坚持L2系统的核心原则——“驾驶员始终在环”,即人始终是决策主导。以5系的“眼神变道”功能为例,必须在驾驶者注视并确认意图后,车辆才会执行指令。
这种“看似慢、实则稳”的节奏背后,是宝马对“品牌信任值”作为长期资产的高度珍视。相较于部分新势力将技术当作流量入口,宝马坚持将技术转化为“可感知、可掌控的使用价值”。这也是宝马选择按下“刹车”的重要思考:新技术,不仅要能用,更要“敢用”。
中国是共创者,而非适配者
在宝马“新世代”的系统中,中国角色已经发生质变:从曾经的市场终端,变为体系设计的源头之一。
除了宝马将在沈阳率先量产新世代车型外,高翔透露在新一代iDrive操作系统中,超过70%的代码由中国团队完成。这不仅是本地化的深化,更是中国工程能力在宝马全球体系中的崛起体现。
宝马在南京成立的诚迈合资公司被称为“宝马的中国大脑”,其“全华班”团队直接参与语音交互、大模型对话、多模态感知等核心算法研发,并与阿里共建的自然语义识别系统,将首先应用于即将上市的新世代产品。
高翔表示,“我们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与中国科技企业协作,是为了更快、更高质量地回应中国消费者对智能体验的期待。”更重要的是,这种中国共创成果已逐步推向全球:在印度、日本、泰国等市场上市的长轴距X1、智能座舱布局等,皆源于中国市场的开发原型。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趋势:中国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审美倾向与数字化场景,正在重塑全球用户行为标准。当然,宝马一方面紧跟中国品牌在智能化和性能配置上的快速攻势,同时宝马依旧坚守其独特的驾驶乐趣。毕竟,“马力易得,驾趣难寻。”在电动时代,宝马不以加速成绩博眼球,而是要在控制力、线性反馈与底盘灵活性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第二驾驶感”。
从这个层面审视宝马与中国市场的关系,他们更像协同者,在共同定义“下一代豪华”。在智能电动时代,真正的本土化,不是“迎合”,而是共同生长、共同定义。宝马在中国,正在以行动诠释这一产业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