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A级车展,2025上海国际车展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家参展企业。其中,近50家国际知名企业首次亮相,涵盖芯片、AI技术、材料科学、能源补能等关键领域,展现出中国汽车市场对全球产业链的吸引力与创新驱动力。



算力与AI:重构智能汽车技术范式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作为全球汽车产业智能化进程的风向标,首次参展的科技企业与传统车企同台竞技,共同勾勒出智能汽车从底层算力到上层AI应用的全新范式。在这场以“智算融合”为核心的变革中,技术供应商正通过算力升级、AI模型迭代、跨域融合及生态协同,推动汽车从“移动工具”向“智能终端”加速进化。



图源:爱芯元智

算力作为智能汽车的“大脑”,其性能直接决定了AI应用的深度与广度。本届车展上,英特尔发布的第二代AI增强软件定义汽车(SDV)SoC,首次采用多节点芯粒架构,汽车厂商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计算、图形和AI功能,降低开发成本,缩短上市时间。这一设计不仅支持灵活扩展,还能满足车企对能效与算力的双重需求。芯擎科技则展示了覆盖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的全矩阵芯片,其“龍鹰一号”智能座舱芯片累计出货量已达100万片,并成功打入德国大众供应链,成为国产车规芯片国际化的标杆。爱芯元智推出的M57系列车载芯片,通过自研NPU算力提升至10TOPS,并集成MCU,内置安全岛,以“全维安全”理念赋能辅助驾驶,基于M57芯片的首款量产车型已定点开发,将出口欧洲市场。这些进展表明,算力芯片正从单一性能竞赛转向兼顾灵活性、安全性与全球化适配的综合能力竞争。



图片来源: Nullmax

AI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多模态大模型的落地,正在重塑智能汽车的感知与决策逻辑。元戎启行与火山引擎就AI原生服务、智能驾驶与大语言模型融合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同时,火山引擎也将为元戎启行提供算力支持,共同提升AI算法训练效率,催化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迭代。该模型不仅支持激光雷达与纯视觉双方案,还能适配多种计算平台,年内将有超5款量产车型搭载。元戎启行CEO周光指出,“VLA模型是智能驾驶界的通才,有自己的驾驶方法论,是通往完全自动驾驶的最优路径”。Mobileye则通过以摄像头为核心的复合人工智能系统(CAIS)平衡精确度与成本,涵盖了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各个类别,可以实现即时的地域可扩展性。Nullmax的MaxDrive Plus方案则是依托独有的平台化技术架构,实现了对国内外主流芯片平台及不同类型和数量传感器的灵活适配,助力 OEMs 快速完成差异化车型的量产落地。



图片来源:联发科

电子电气架构的集中化趋势催生了跨域融合的实践。车联天下展出的基于高通Snapdragon Ride Flex SA8775P平台打造的AL-A1舱驾融合产品,仅需通过一颗SoC芯片,集成中高端座舱功能与高阶智能驾驶能力,实现一芯多系统协同,为整车厂提供面向未来EE架构的高集成度创新解决方案,并定于今年第四季度实现量产。联想车计算则以“算力+AI”双引擎为核心,推出涵盖辅助驾驶域控制器与智能全舱交互的解决方案,试图通过全域算力重构人车交互场景。联发科的天玑座舱平台C-X1则通过云端-端侧一致性生态,部署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实现低延迟语音助手与个性化内容推送,其与英伟达RTX GPU光线追踪技术的协同,更将车载娱乐推向AAA级游戏体验。这些案例表明,跨域融合不仅提升系统效率,更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Momenta全球合作伙伴LOGO墙;图片来源:momenta

技术路线的多样性催生了生态合作的必要性。英特尔联合黑芝麻参数图片)智能、面壁智能、BOS等企业,构建开放生态以攻克智能化难题;联发科与英伟达、绝影智能的深度合作,则凸显了芯片与AI能力的深度融合。Momenta凭借平台化技术架构,累计合作量产车型超130款,覆盖通用、丰田等全球品牌,其车型搭载量以半年10万辆的速度增长,验证了“量产驱动数据迭代”模式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国产芯片企业如芯擎与爱芯元智的出海布局,标志着中国供应链正从替代走向引领。

在这场算力与AI定义的新竞争中,技术供应商的角色已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真正的“造风者”。

轻量化与补能:突破能效转化边界

在2025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下,首次参展企业带来的技术革新正勾勒出汽车产业轻量化与补能效率革命的清晰路径。从材料科学到能源补给,一场以“减重”与“增效”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多家企业通过底层技术突破重塑着未来汽车的基因。



图片来源: VAMA

在轻量化材料应用层面,VAMA&GONVVAMA的驭简™多零件集成解决方案引人注目。该方案结合安赛乐米塔尔激光消融技术和先进排料技术,单车减重幅度可达14%的同时,减少白车身零部件数量高达75%,可使装配成本降低10%,车间占地面积减少14%,焊缝数量减少高达567条。3M公司展示的多维度材料科学解决方案极为丰富,其中空玻璃微球可添加到各种材料中,用于注塑、密封、喷涂等多种环节,在保障物理性能的同时为整车减重开辟新路径。



曼胡默尔动力电池无烟防爆阀示意图;图片来源:曼胡默尔

材料革命同样在动力电池安全领域取得突破。曼胡默尔全球首发的动力电池无烟防爆阀,通过独有的飞盖技术与多层复合过滤技术,大幅提升热失控产生的有毒气体过滤效率。与之呼应的还有邦迪汽车系统展示的集成冷却系统,通过整合冷却液侧与冷媒侧的多个阀体,实现了整车热能的模块化、集成化管理,从而优化电动汽车的热能利用效率,提升车辆性能,并保障电池寿命和整车稳定安全。



恩坦华滑移门锁方案;图片来源:恩坦华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革命正呈现跨界融合趋势。浩思动力展示的乙醇、甲醇等多元燃料解决方案,与恩坦华的轻量化门锁系统形成技术互补,前者通过燃料灵活性降低碳排放,后者则通过电动滑移门锁技术实现整车减重30%。这种材料创新与能源技术的协同进化,印证了行业对“多路径共达零碳”的共识。

在补能领域,星星充电发布的Armstrong全自动机械臂充电系统堪称革命性产品。该系统通过多自由度协作机械臂与高精度AI视觉识别,即使在漆黑环境中,也能秒速锁定充电口,误差低于毫米级。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液冷超充桩,支持超大功率充电,3分钟即可补充400里续航,更可支持兆瓦级超充。零碳研究院总工程师蔡宪逸博士强调:“这套系统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碳中和愿景的践行。我们希望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结合,加速全球新能源生态的闭环。”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本届车展首次参展企业释放出明确信号:轻量化已从单一材料替代进化为系统集成创新,补能效率正突破物理极限向智能化演进。当多元燃料遇上机械臂充电桩,当无烟防爆阀邂逅集成热管理,汽车产业的减重增效革命正在重塑移动出行的底层逻辑。

空间与交互:重塑人车融合新生态

当智能汽车从代步工具演变为“第三空间”,2025上海车展成为观察这一趋势的最佳窗口。本届展会中,AAC瑞声科技、伊士曼、圣戈班、杜比实验室与索尼等企业首次集体亮相,以突破性技术重新定义人车交互的边界。这些“新面孔”不仅带来声学、材料、娱乐等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更揭示了汽车作为移动生活空间的进化方向。



RichTap阵列式振动座椅方案;图片来源:瑞声科技

瑞声科技(AAC)作为感知体验领域的领军者,以“超感驰行,声动未来”为主题,首次参展便成为焦点。行业首创的RichTap阵列式振动座椅方案,通过触觉反馈与声学联动,将导航提示、碰撞预警等功能转化为可感知的4D交互体验,进一步模糊了人与机器的边界。其子公司也是全球高端音响一级供应商PSS的高性能扬声器矩阵惊艳亮相,以先进技术、卓越品质与节省空间设计重新定义汽车音响系统。



伊士曼(Eastman)中间膜封装技术将 Ceres Holographics 全息膜集成入前挡玻

伊士曼(Eastman)首次参展即聚焦新能源汽车玻璃的功能升级与生态构建,将中间膜功能化的前沿技术从幕后带至台前,为汽车玻璃制造商与 OEM 厂商提供更高效、更舒适、更具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为新能源汽车玻璃行业提供发展新动能。其推出的Saflex™ Evoca™ RSL中间膜,通过创新薄膜技术实现隔音性能提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玻璃厚度减薄而实现车企轻量化目标,兼顾轻量化与能源效率。这一技术不仅为座舱打造出“静谧堡垒”,还通过红外吸收和隐私功能扩展,满足了用户对安全与美学的双重需求。更引人注目的是,伊士曼与Ceres Holographics合作的全息光学膜技术,将抬头显示(HUD)的清晰度提升至新高度,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了更可靠的可视化支持。



图片来源:索尼

索尼与杜比实验室的首次亮相,标志着娱乐巨头正式加入“第三空间”争夺战。索尼凭借70年音频技术积淀,推出车载空间声场技术Sound Building Blocks(SBB),通过3D音效算法与Hi-Res音乐平台,将车内声场模拟为音乐厅级体验。而杜比实验室则通过杜比视界HDR 影像与全景声技术,联合25家汽车品牌及流媒体平台,将影院级影音体验无缝移植至车内。数据显示,引入杜比技术的汽车品牌数量在一年内翻倍,印证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爆发。

2025上海车展首次参展企业的集体亮相,不仅展现了技术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更揭示了汽车产业的终极命题:当出行不再是目的,车内空间如何承载人类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答案或许藏于瑞声科技的“超感灵魂”、索尼的“感动传递”,亦或伊士曼的“静谧革新”之中。未来,随着物理AI、全息交互、可持续材料的进一步发展,“第三空间”或将超越想象,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效率与情感的新一代生活主场。

结语:2025上海车展不仅是新技术的秀场,更是全球汽车产业权力重构的缩影。首次参展企业并不等于新玩家,他们一直是芯片、AI、材料等领域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推动着行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与“生态化”跃迁。但从本届车展上不难看出,未来,随着中国市场的持续开放与创新资源的深度整合,全球汽车产业或将迎来“中国方案”主导的新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