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与清华校友王欢在一次直播中展开了深入对谈。我们聊到,很多家长在焦虑中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了孩子的“助教”或“工程师”。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守护生命、陪伴成长。孩子不是可以被塑造的产品,而是一粒需要阳光与雨露的种子。唯有转变观念,学会信任、引导、陪伴,才能真正助力孩子走向独立与幸福的人生。以下为对谈精华摘录:
01家长的角色转变:从工程师和助教,到孩子心灵的守护者
王欢:彭老师,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教育中,变成了学校的“助教”,每天围着考试、作业、分数转。家长群里也总是积极配合老师,连群消息都抢着回。还有很多家长、老师也习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工程师”,觉得孩子是可以被“塑造”“改造”的。您怎么看?家长和教育者真正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彭凯平:这个问题非常现实,也非常重要。
首先说家长变成学校助教的现象,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很多家长在微信群里,配合老师完成各种指令,成了学校系统的延伸部门,完全丧失了家长本应有的独立角色。
家长群、家长委员会,本来的功能,是代表家长的声音,是保护孩子的权益,而不是无条件迎合学校。如果家长和学校之间没有独立性,整个教育系统就容易形成单向的压力机制。学校施压,家长传导,孩子夹在中间,成为被挤压的一环。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压力会像大山一样堆积,心理问题、情绪障碍自然越来越多。
所以我一直强调,家长应该扮演的是——独立的守护者。守护什么?
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守护孩子的自尊自信
守护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路径
而不是天天盯着作业、盯着分数,不是替学校检查催促孩子完成任务。
王欢:彭老师,那是不是说,家长应该在学校之外,给孩子一个更温暖、更有弹性的成长空间?
彭凯平:对,家长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标准,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不是一味依赖外部标准。
教育孩子,不是简单地配合学校完成任务,而是要从另一个维度——从孩子内在成长的角度去支持他们。
具体来说,家长应该关注孩子以下几个核心品格:
爱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能在人际关系中释放温暖和力量。
情绪管理:让孩子能够面对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裹挟。
美感的培养:让孩子拥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不仅是艺术素养,更是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社会性沟通能力:特别是有温度、有情感的沟通能力,帮助孩子未来融入社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独立选择的能力:面对人生的各种分叉口时,能够有智慧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
王欢:那回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从根本理念上,家长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角色呢?
彭凯平:这就涉及到一个更本质的转变了。
过去,我们很自然地用“灵魂工程师”这个词来形容老师和家长, 好像教育孩子就像建房子、修桥梁一样,有一套统一的标准和流程。 但我想说,这个比喻是错误的。
孩子的成长不是工程,不是制造。他们是活生生的、有自己生命力的独特个体。
所以我一直强调, 我们不是工程师,我们应该是——灵魂的咨询师。什么是咨询师?
不是控制,也不是改造,而是陪伴,是引导,是帮助解惑。
孩子本身就像一粒种子,他有自己的内在成长力量。他需要的,是阳光,是雨露,是土壤,是耐心的陪伴和保护,而不是拔苗助长,更不是用外力去扭曲成长的轨迹。
教育的本质,是陪伴生命成长,而不是塑造标准模型。
其实我们中国古人早就讲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关键词是什么? 是传道,是授业,是解惑,而不是改造,不是塑形,更不是统一模具。
遗憾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受了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把教育当成了工程,把孩子当成了可以按统一标准去改造的原材料。这是非常错误的。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非常优秀的文化传统,本不该走那样的路。
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到自己的文化根基上,结合现代科学的方法,中西合璧,重新确立教育的根本理念。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关系到孩子一生幸福的大事。
02 父母如何面对“卡在中间”的教育困境?
王欢:彭老师,很多家长听到您说的这种理念,很认同。但是真正去实践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卡在中间”。既不敢完全放手交给社会,又不太懂得怎么自己去正确地引导孩子。您怎么看待这种卡在中间的现象?家长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彭凯平: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任何事情“卡在一半”肯定是有原因的。
第一种情况,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听懂了理念,但一到具体执行,就懵了,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是学习。可以通过看书、听课、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甚至是自己在实践中探索,不断调整,不断优化。
第二种情况,是做了,但反馈不理想,比如孩子没有立刻出现明显变化,家长就犹豫了。这个时候需要反思和复盘。想一想,为什么反馈不好?是因为方法不对,还是因为环境不支持?是因为自己执行得不够坚定,还是因为社会风气与理念相悖?每个家庭情况不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种情况,就是行动力的问题。有些家长知道应该怎么做,也认可理念,但就是执行不下去。这背后,其实是父母自己也有情绪,也会疲惫、焦虑、动摇。所以我经常说,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修炼自己。父母要练好自己的定力,要彼此支持。最好夫妻二人能够同心同德,理念一致,这样孩子才能稳定地成长。
所以总结来说,面对“卡在一半”的困境:
第一,要持续学习;
第二,要敢于复盘;
第三,要锻炼自己的决心和行动力。
03父母最该关心孩子的是什么?
王欢:那如果不只盯着分数,家长真正应该关心孩子的什么呢?
彭凯平:分数、学业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家长最该关心的,其实是孩子的以下几项“底层能力”:
第一,爱的能力。不仅仅是爱国家、爱社会的抽象概念,而是从爱自己、爱家人、爱身边的人开始。这种细腻、真实、深刻的爱,是人生幸福的基础。
第二,情绪管理的能力。很多人一生的失败,都是因为情绪失控造成的。学会情绪识别、情绪调节、情绪转化,是比学业更重要的能力。
第三,审美能力。审美不是学艺术,是懂得欣赏生活的美,提升灵魂的层次。审美力高的人,人生幸福指数也高。
第四,社交和沟通能力。不仅是事务性沟通,更重要的是有温度的、关于感受的沟通。非言语的沟通,比如拥抱、眼神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选择和决策能力。一个人自由意志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会做选择。有判断力的人,人生路才不会被动随波逐流。
而这些关键能力,恰恰是学校教育体系里缺失的,需要家长来补足。
04 如何科学应对手机成瘾问题
王欢:彭老师,很多家长都快被手机问题折腾疯了。初中孩子,既叛逆又懂道理,还威胁家长。该怎么预防?如果已经比较严重了,又该怎么处理?
彭凯平:手机的干扰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害了。澳大利亚已经立法禁止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心理学家海特的新书《焦虑的一代》,就是专门研究手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家庭氛围破坏性的。
短期内没法指望立法,所以家庭教育必须先行动。给家长三个建议:
第一,找到替代方式。手机带来的不是单纯的信息获取,而是即时快感。所以要找到其他能带来快乐的替代方式。比如体育运动(打球、跑步)、社交活动(朋友聚会)、技能兴趣(弹琴、绘画、做手工)。这不仅替代了手机快感,还增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力量。
第二,合理限制,协商制定规则。不要一刀切禁止。那样只会引发逆反。要和孩子协商,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比如一天玩30分钟,完成作业后再玩。时间具体化、行为具体化,契约精神非常重要。长期下来,不仅养成规律,还锻炼了自我控制力和选择决策力。
第三,操作性条件反射——一起玩。最有趣、也最高明的做法: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手机游戏!为什么?因为当家长参与时,孩子的私人空间感被打破,快感减少,不再“独乐乐”。慢慢地,他自己就不那么痴迷了。这是心理学上的经典方法——负面刺激配对。
这三步走,既保护了亲子关系,又实实在在地减少了手机的危害。
05 真正重要的品格——ACE关键能力
王欢:彭老师,很多家长焦虑的是,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职业。那我们现在到底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不被淘汰?
彭凯平: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未来世界,确实会有很多职业被人工智能取代。简单劳动,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包括数据处理、工程、编程、设计、风险评估,凡是可以用算法和逻辑推演完成的事情,机器都会做得比我们更快、更好、更便宜。
但机器取代不了的,是“动心”的能力。我们从动手、动脑,进入了动心的时代。
什么是动心?是情感的深度,是同理心、美感、想象力,是打动人心、感染人心、连接人心的能力。
所以我提出了ACE能力:
A(Aesthetics)美感
C(Creativity)创造力
E(Empathy)同理心
只要是用到我们人类独有的感知力、想象力、情感共鸣,这些能力,机器永远取代不了。
比如,想象一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场景。你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是无比宏大而细腻的。你再让AI画一幅画出来看看,它可以接近,但永远触及不了你心灵最深处的感动。
又比如,你心中的林妹妹、杨贵妃,每个人心中都有独特的美。而影视剧里、雕塑里,再美的再现,依然无法完全还原每个人心底最真实的想象。
这种内心的审美体验,是人类特有的,是不能量化、不能标准化的,是AI无法企及的。所以,培养孩子的美感、创造力、同理心,就是培养他们成为未来世界的“王者”。
我们提出“ACE”,其实就是希望孩子们拥有未来王者之力。
王欢:所以简单来说,未来一定是心灵的竞争,不是脑力或者体力的竞争。
彭凯平:没错!未来是心灵、情绪价值、想象力、创造力、意义感的竞争。而这些,都是家里培养的,不是学校能灌输出来的。
06培养孩子品格的核心实践——抗挫、共情、好奇心
王欢:那具体来说,家长在培养孩子这些品格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特别重要、特别需要下功夫的方向?
彭凯平:有,非常明确。归纳起来,就是这几点:
第一,抗挫力(Grit)。现在很多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遇到一点打击就垮掉。这是因为小时候被保护得太多,没经历过足够的小挑战、小失败。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历困难,让他们学会咬牙坚持,学会承受挫折后的不舒服感,然后再慢慢爬起来。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培养。
第二,共情力(Empathy)。一个人未来能不能幸福,和他有没有共情能力有极大关系。共情的人,能体谅他人、理解他人、与人合作、建立深度关系。孩子在小时候,要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家里来了客人,教他关心别人;同学受伤了,鼓励他安慰同学;看到流浪动物,教他去怜惜。这些小细节,培养的是孩子的大格局。
第三,好奇心(Curiosity)。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为什么没动力?就是因为小时候的好奇心被扼杀了。家长太着急给标准答案,或者怕孩子走弯路,反而扼杀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欲望。所以,一定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对世界保持兴趣
,对问题保持探索的冲动。
抗挫力、共情力、好奇心,加上ACE能力,就是未来孩子们真正能立足社会的根本。
07 如何在家庭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王欢:彭老师,积极心理学在家庭中最重要的应用是什么?
彭凯平:积极心理学最核心的精神就是:
关注人性中积极的力量
培养心理韧性
引导个体走向幸福而充实的人生
在家庭中应用,就是要:
看到孩子的优点,而不仅仅盯着缺点
注重积极情绪的积累,而不仅是问题修正
营造支持性的环境,而不是制造焦虑的氛围
培养希望、感恩、爱、意义感等心灵品质
比如说,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仅指出错误,更要看到他努力的过程。
当家庭氛围紧张时,我们主动创造一些正向的小连接,比如拥抱、微笑、感谢。
积极心理学不是让你假装一切都好,而是让你在真实的生活中,主动寻找光亮,培育光亮。
08 积极心理学不是鸡汤,幸福需要信与行
王欢:彭老师,现在很多人一听到“积极心理学”,就觉得是不是就是叫人想开点?是不是太鸡汤了?另外,我也发现,很多人听了积极心理学,看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但生活里好像还是没有变幸福。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彭凯平: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非常现实。
首先,积极心理学绝不是简单地“想开点”。这个误解非常普遍,但也是非常遗憾的。
真正的积极心理学,是有坚实科学基础的,是有大量实证研究支持的。它不是让你无视困难,也不是让你假装快乐。而是在困难中,去找到那一点点微小的积极因素,然后通过具体行动,把这点正向能量不断积累、不断放大,最终突破困境。
比如说,人在低谷的时候,哪怕每天只是做一点点小事情,比如深呼吸十次,比如散步五分钟,比如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行动,长期下来,就能带来质变。
我们常讲“转念”,也不是强迫自己假装开心。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可行的小行为,慢慢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基调,重塑认知模式,从而让自己真的越来越积极,越来越有力量。
所以归根到底,积极心理学讲的是:知行合一。不是知道了就算,而是知道了就要去做。
接着,为什么有的人学了很多,还是不幸福?
总结起来,原因在两个字:“信”和“行”。
第一,是信。你信不信自己可以改变?你信不信这些方法真的有用?你信不信人是可以通过努力,变得更幸福的?信仰,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一种内心的力量感。很多人听了课,看了书,但内心深处并不真正相信。他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怀疑,觉得“世界本来就是残酷的”,“幸福是骗人的”。这种底层的否定,会让人无论学多少方法、听多少道理,最终都学不会。
第二,是行。知而不行,等于未知。很多人听完了,知道了,但就是不去做。有效的人,哪怕只听到一句话,立刻去尝试,去应用;而无效的人,总是在想,在评论,在等待,在犹豫,从来不真正付诸实践。
所以,无论是学习积极心理学,还是应用任何成长的方法,信与行,才是决定能不能真正走向幸福的关键。
王欢:其实听下来,真的感受到,家长自己先成为一个觉醒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持续学习的人,才能引导孩子走在正确的路上。
彭凯平:非常对。教育最大的谎言,就是家长自己一动不动,要求孩子巨变。实际上,孩子从来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
如果家长自己不学习,不成长,不调整情绪,不懂得欣赏生活,那无论你讲多少道理,孩子最终都会照着你的样子去活。所以家长要成为孩子眼中值得尊敬的人——真实、有爱、坚持学习、懂得自省、情绪稳定的人。
结语教育不是制造产品,而是陪伴成长
我们这一代家长,往往在焦虑中努力“配合”学校的行动,却忘了教育的本质。孩子不是可以被标准化塑造的产品,而是一颗拥有自我力量的种子。父母真正的角色,不是学校的“助教”,更不是“工程师”,而是孩子心灵的守护者,是懂得引导、尊重、等待、支持的灵魂“咨询师”。
当我们愿意从控制的姿态中松手,走向理解、信任和共同成长,我们不仅成就了一个孩子,也修炼出了一个更成熟的自己。
课程推荐
在彭凯平老师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中,他将系统性讲解如何利用ACE王者之力、八正法与五施法,改变视角、重塑认知,从家长自身做起,带领孩子活出福流澎湃的人生。
更多幸福心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