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前几天,儿子上学时忘记带水杯了。

当时,我正准备去学校给他送水杯,却被队友拦下了。

他说:“这么重要的事情都能忘,应该让他自己学会这个教训。”

他还提醒我:“学校又不是没有水,他渴了可以向老师要水喝。如果他真的渴了,不需要别人提醒,他自然会想办法找水喝。”

当我跟朋友说起这件事时,朋友却说:“你怎么没提醒他带杯子呢?要是孩子没带水杯,我无论多远都会给他送过去。”

听完朋友的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啊?我是这么不称职的父母吗?

然而,仔细一想,对于一个快九岁的孩子来说,整理好每天上学需要的物品,难道不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吗?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口渴喝水是一种自发的生理需求,真的渴了,谁还会等着别人提醒呢?大家都会本能地去寻找水源。

跟朋友聊完之后,我不禁开始反思:有时候,父母是不是做得太多了?是不是过度提醒孩子,甚至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这样做的结果,孩子不仅失去了承担责任的机会,也失去了成长的契机。

父母或许真的需要学会闭嘴,不要过度提醒孩子,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



01

学会“闭嘴”

回想我们小时候去学校,好像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带水杯。

那时候,我们在学校待上一整天,喝水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我记得有好几次,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喝大量的水。根本不需要别人提醒,那是因为真的渴了。

然而,现在很多父母的口头禅之一就是提醒孩子:“在学校,千万别忘了喝水哦!一定要多喝水,没事儿就喝点水。”

万一哪一天孩子真的忘带水杯了,家长一定会当成一件头等重要的事,历尽“千辛万苦”都要去给孩子送水杯。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体这种自发的需求,变成了需要家长督促和监督才能完成的被动任务呢?

孩子在外面跑得大汗淋漓,根本不需要别人提醒,他们的身体自然会告诉他们要大口喝水,补充能量。

然而,家长似乎比孩子的身体更了解他们什么时候渴了、什么时候该喝水。有一种“渴”,叫做“父母觉得你渴”。

当孩子正专注地玩耍、玩玩具、学习或看书时,大人却在一旁不停地提醒:“喝点水吧。”

这不仅打扰了孩子的专注,本身也不是一件好事;父母提醒得多了,孩子可能会产生抗拒和排斥心理。

一旦提醒得太多,孩子反而会抵触喝水,甚至对这些唠叨产生心理抵触。

对于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事情,他们有能力做好的事情,就不要频繁地对孩子进行重复的叮嘱和提示。

每天都跟孩子唠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 不要忘了喝水哦,
  • 别忘了写作业哦,
  • 东西收拾好了吗?
  • 书包里的东西都带齐了吗?

这些小事提醒得太多,孩子听起来就像无尽的唠叨,很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

等到真正需要提醒孩子一些关键的事情时,孩子的心可能已经对这些话产生了“抗体”,重要的事情也不会放在心上了。

父母的过度提醒,不仅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机会,还可能让孩子对父母的关心产生反感。

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人。



02

把属于孩子的任务还给孩子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应该逐渐放手,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责任。

不要总觉得孩子还小,需要我们去照顾他,为他考虑,为他做很多事情。

父母和长辈们对此都习以为常,毕竟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们的一切全然依赖大人的帮忙。

然而,这样的帮忙是有时间期限的,到了一定年龄,大人就应该逐步退出。

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地将属于孩子的任务还给他们。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应该做的事情越来越少,说得越来越少,而孩子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情,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则越来越多。

比如,儿子七八岁之后,我不会再为他整理书包,上体育课需要带的衣服、鞋子都交由他自己准备。

每天需要带的水杯,以及要求带去学校的作业,也要他自己留心准备。

如果我仍继续为他整理书包,为他准备每天上学的必需品,他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主动去做这些事情的重要性。

因为他习惯了等待提醒,别人提醒了才去做,一旦没有提醒,他也不会把这些事情当成自己的责任。

很多父母会觉得,如果不提醒孩子,他们就不会主动去做事,甚至最后还要帮他们承担后果。然而,让孩子尝尝苦头并不是坏事。

提醒他们千百句,不如让他们承担一次后果,这样的效果比唠叨要好得多。

千万不要让孩子习惯于我们的提醒。

依赖父母提醒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的能力与意识,他们无法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就像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如果父母一直把孩子当作需要特别照顾的小孩,那他可能永远都长不大。

相反,成长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父母的爱和关心不应是无尽的替代,而应是引导和激励。

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责任,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为他们做的事情。



03

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

过度提醒的背后,其实是因为对孩子的不信任。

父母由于爱,对孩子总是有诸多担心,总害怕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

因此,父母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不可控的方面特别谨慎。也正是出于爱,父母会不断地提醒孩子。

记得儿子七岁的时候,我教他做菜。

虽然提前跟他说好,我不插手,让他独立完成,但我在旁边看着时,还是忍不住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提醒:

“小心点,别烫着。”

“别把鸡蛋打碎了。”

“不要把菜翻出来了。”

“不要溅到你自己了。”

儿子在我的唠叨声中战战兢兢地做着每一件事。

我看得出他很紧张,一点都不放松,表现得像是一个很弱的人,很需要帮助的人。

不仅仅是我的感觉,事后儿子问我:“妈妈,你觉得我做不好这件事情,是吗?”

那一瞬间,我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那时我突然意识到,我说得太多,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信任,觉得自己能力很差,做不好事情,甚至觉得自己不被看好,从而失去对这些事情的信心。

与其有这么多的担心,不如多给孩子一些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

担心在所难免,但是不要表现出来,更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和担心传递给孩子。

这反而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束缚他们,让他们不敢展翅高飞。

当孩子准备施展拳脚,满怀信心和期待地去尝试一些事情时,父母应该给他们一个强心剂,为他们加油打气,让他们感受到被信任的力量。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难,只要孩子有信心,很多问题都可以克服。

难就难在孩子失去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尝试的勇气,最终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从孩子的长远发展来看,不过度提醒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我驱动力。

在没有过多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孩子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的信任,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04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总是希望给予他们最好的一切。

然而,真正的爱,或许就是学会放手,让孩子在自己的天地中自由成长。

当我们学会闭嘴,把任务还给孩子,给予他们信任时,我们不仅为孩子创造了成长的空间,也让他们在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相信孩子,他们会在爱与信任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