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7 月 17 日,随着一声枪响,张扣扣结束了他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但在他被执行死刑后,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状况:他的骨灰无人认领。
张扣扣的父亲张福如,面对火葬场工作人员多次要求领取骨灰的通知,给出了异常坚决的回答:“我不要,我永远不要!” 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和伤痛?让我们将时间倒回,从这起震惊全国的案件源头说起。
童年阴影
1996 年,年仅 13 岁的张扣扣经历了人生中最惨痛的一幕。那年 8 月 27 日,因为宅基地问题,张扣扣的母亲汪秀萍与邻居王正军、王富军兄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和撕打。冲突的导火索是汪秀萍路过王家时,朝着王家老二王富军吐了一口口水。
第一次没吐到,第二次再次吐口水时,吐在了王富军脸上,王富军当场扇了汪秀萍一巴掌。随后,双方扭打在一起,情绪逐渐失控。张扣扣的姐姐拿来一根一米长的铁条给了母亲,汪秀萍用铁条打伤了王正军的脸,王正军头部受伤挂彩。
张扣扣的父亲张福如见势不妙,赶忙拉着妻子往家里走。然而,气急败坏的王正军捡起一根胳膊粗的木棍,狠狠地砸在了汪秀萍的太阳穴上。这一棍,彻底改变了两个家庭的命运,汪秀萍因伤势过重,不幸离世。
当时的张扣扣,亲眼目睹了母亲倒在血泊中的场景,那一幕如同噩梦般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仇恨的种子也在那一刻悄然种下。据张扣扣后来的供述,他当时就想拿着刀将王正军(张扣扣口中的 “王三娃”)弄死,最后被父亲拉住了。
一个 13 岁的孩子,在最需要母亲呵护的年纪,眼睁睁看着母亲惨死在自己面前,这种心理创伤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此后的日子里,这个场景无数次在他的梦中重现,成为他心中无法愈合的伤口,也为他日后的复仇之路埋下了伏笔。
法律裁决:正义的天平是否倾斜?
事件发生后,王正军因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被警方逮捕。1996 年 12 月 5 日,南郑县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
根据当时的判决书显示,王正军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且有自首情节,认罪态度良好,其父亲也支付了巨额丧葬费用。此外,被害者汪秀萍在本案中也存在一定过错,她主动挑衅,先用铁条殴打王正军,才引发了后续的冲突。
综合这些因素,法院最终判处王正军有期徒刑 7 年,并附带民事赔偿 9639.3 元。扣除已支付的 8139.3 元丧葬费用,张家实际获得赔偿约 1500 元。
然而,对于这样的判决结果,张扣扣一家并不认同。张福如心中一直有个疑虑,他觉得当年打死妻子的可能并非是未成年的王正军,而是王富军,王正军只是被拉出来为王家背锅的。
这种猜测在张家心中挥之不去,加深了他们对判决结果的不满。在他们看来,“杀人偿命” 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方却因为年龄小就逃脱了死刑,这是对他们极大的不公。
而且,王家人在事件发生后,没有对张家人说过一句道歉的话,这也让张家的怨恨不断积压。在张扣扣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对法律判决的不满和对王家的仇恨,如同阴影一般笼罩着他,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浓烈。
复仇的火焰从未熄灭
时光荏苒,张扣扣逐渐长大成人。但母亲惨死的场景和对法律判决的质疑,始终在他心中萦绕。为了实现复仇,他选择了去当兵,在部队中接受严格的训练。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有能力去面对王家。
在旁人看来,张扣扣是一个孝顺、懂事的孩子。他外出打工,努力赚钱,将自己攒下的钱全部交给父亲。然而,谁也不知道,在他平静的外表下,复仇的火焰从未熄灭,反而越烧越旺。
2018 年春节前夕,张扣扣早早回到家中。他拿出一笔钱给父亲,张福如看着有出息的儿子,心中满是欣慰。春节期间,一家人准备去给母亲上坟。就在临行前,张扣扣突然说自己不去了,要在家里洗衣服。
张福如虽然觉得有些奇怪,但心情大好的他也没有执意要求儿子一同前往。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他和女儿祭拜母亲的这段时间里,张扣扣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张扣扣见家人走远后,回到房间,拿出事先藏好的黑色衣服和黑色头套。随后,他带着早已准备好的刀具,来到了自己家和王自新家中间的小巷子里,静静地等待着复仇的时机。这一刻,他等待了整整 22 年,心中的仇恨如同即将喷发的火山,再也无法抑制。
悲剧的彻底爆发
张扣扣选择的复仇时间是 2018 年 2 月 15 日,农历大年三十。这一天,本应是家家户户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日子,然而对于张王两家来说,却是一场噩梦的开始。
张扣扣首先遇到的是王家老大王校军。他二话不说,持刀冲向王校军,对着他连砍数刀,王校军当场倒地身亡。杀了王校军后,张扣扣的仇恨并未得到丝毫缓解。他心中的怒火愈发旺盛,径直冲到王家,将王家老父亲王自新(71 岁)也残忍杀害。
此时的张扣扣,已经完全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王家为当年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随后,他又发现了王家老二王正军的身影,毫不犹豫地追上去,将王正军也杀死。
在连续杀死三人后,张扣扣仍不解恨。他回到家中,拿出汽油,倒在王校军的车上,将车点燃。大火熊熊燃烧,仿佛象征着他心中积压多年的仇恨在这一刻得到了短暂的释放。
整个过程中,张扣扣表现得异常冷静,似乎这一切都是他精心策划已久的。但在这冷静的背后,是他被仇恨扭曲的灵魂。
值得一提的是,张扣扣在疯狂复仇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王家的老母亲杨桂英下手。有村民听到他说:“杨桂英,你是个女的,我今天不杀你。” 从这一点来看,张扣扣的心中似乎还保留着一丝人性的底线。但即便如此,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的红线,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法律审判
张扣扣杀人案发生后,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警方接到报案后,立即展开调查,并很快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张扣扣。张扣扣在作案后,并没有选择远走高飞,而是在逃跑一段时间后,因身上没钱和食物,主动向警方投案自首。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张扣扣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他表示,自己杀人就是为了给母亲报仇,这 22 年来,心中的仇恨从未停止过。
他的辩护律师在一审辩护词中指出,张扣扣一直对妈妈挨打、致死并被公开解剖的场景终生难忘,并引用弗洛伊德的话 “那些发生于童年时期的疾病是最严重、也是最难治愈的”,试图说明张扣扣走上复仇道路的原因,希望法庭能够酌情从轻处理。
然而,法律是公正且严肃的。尽管张扣扣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性质极其恶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案件的事实、证据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最终,一审法院判处张扣扣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张扣扣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二审法院经过审理,维持了一审的死刑判决。
2019 年 7 月 17 日,张扣扣被执行死刑。
这一判决结果,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张扣扣为母报仇,情有可原,不应该被判处死刑;也有人认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超越法律的行为都应该受到制裁,张扣扣的行为严重触犯了法律,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一案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法律与道德、情理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父亲的决绝
张扣扣被执行死刑后,按照程序,他的骨灰应该由家人领走。然而,当火葬场的工作人员多次联系张福如,要求他领取儿子的骨灰时,张福如却给出了令人震惊的回答:“我不要,我永远不要!”
张福如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因素。
首先,他无法接受儿子被判处死刑的现实。在他看来,儿子是为了给母亲报仇,是有理由的。而且,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对张扣扣表示同情,舆论也有一定的支持声音,这让他更加难以理解为什么儿子还是会被判处死刑。
他固执地认为,只要自己领取了儿子的骨灰,就等于承认了张扣扣犯下的罪行,这是他内心无法接受的。
其次,张福如经历了妻子和儿子的相继离世,心中充满了痛苦和绝望。他高喊着:“我不服气,我不要,我永远不要。” 这不仅仅是对儿子骨灰的拒绝,更是对命运不公的呐喊。
他的家庭支离破碎,曾经的幸福生活一去不复返,这种巨大的打击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在他的内心深处,或许还希望儿子能够以某种方式 “活” 下来,而拒绝领取骨灰,似乎成了他最后的倔强。
案件背后
张扣扣案,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法律、道德与情理之间复杂的关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张扣扣的行为无疑触犯了法律的红线。故意杀人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存在,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
如果因为个人的情感和私怨,就可以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那么整个社会将陷入混乱。当年王正军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法院也是依据事实和法律做出了判决。虽然张扣扣一家对判决结果不满,但在法律程序上,该判决是合法合规的。
张扣扣在明知当年案件已经有了法律定论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以极端的方式进行复仇,这是对法律权威的公然挑战。
然而,从道德和情理的角度出发,张扣扣的遭遇又让人感到同情。13 岁的孩子亲眼目睹母亲惨死,这种心理创伤伴随了他一生。22 年来,他心中的仇恨不断积压,而王家人又从未表达过歉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的仇恨。
在一些人看来,他的复仇行为带有一种朴素的正义感,是对不公命运的反抗。这种以情度法、以情代法的思想,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市场,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法律判决结果的一种复杂情感。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因为个人情感和道德观念的差异而随意突破。如果人人都以 “复仇” 为借口,以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评判法律,那么法律将失去公信力,社会也将陷入无序的状态。
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在法律、道德与情理之间找到平衡。法律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情常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法律的框架。同时,我们也应该通过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人们明白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
张扣扣案已经画上了句号,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它提醒着我们,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法律宣传,让法律真正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仰。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关注那些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受不公的人,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方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化解矛盾,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因为,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每一个家庭都渴望幸福,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内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