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车展,少了一点流量的喧嚣’是所有参观完上海车展的媒体同行们,一个共同的感受。
的确,相比之前对雷布斯、周鸿祎身穿一绿一红的疯狂追捧,今年上海车展虽然也有明星,周鸿祎也在,但大家都流量均等,聊胜于无的状态。
往年 “看车不如看人” 的荒诞场景,终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产品的探讨。上海车展共有超过100款全球首发新车亮相,各家车企的技术也是层出不穷。
我们很庆幸,车市正在从流量至上到价值回归的转变,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这场价值回归的过程中,却陷入前所未有的选择困境。
同质化严重,患上选择困难症
当你走进展馆参观重磅新车,很快就会发现一个尴尬的现象:很多车型似乎就像共享了一套设计语言,大屏幕、增程动力、激光雷达……配置就像流水线上的零件,被不同品牌组成“熟悉的陌生人”。
在车展里,你想买一台中大型SUV,新问界M9(参数丨图片)、腾势N9,极氪9X,乐道L90、理想L9都是各家自主品牌的当家花旦,也是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突围的力量。但仔细一对标,总有种似曾相似的感觉。
事实上,在当前车市中,很多车的造型始终离不开“模仿”。之前,在中大型新能源轿车上演过一轮“帕梅化”,如今在大型SUV上外观越来越“揽化”,还有MPV越来越“埃尔法化”。
或许有人会问,设计师不创新了吗?一位从业者苦笑和我说,“现在车企研发只会问两个问题,友商做了什么,我们能不能更便宜?”与其创新研究,面临未知风险,倒不如“抄的聪明”一点。
造型同质化的背景下,车辆技术也在趋于一致。
有人说,2025年上海车展上最忙的五个人是华为的余承东、靳玉志,宁德时代的曾毓群,Momenta的曹旭东,地平线的余凯。因为他们出现在各大车企的新车发布会上,忙着去为主机厂站台背书。
不完全统计,余承东先在鸿蒙智行展台发布问界M8,随后在上汽集团尚界的发布会上,让上汽准备好产能,还和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畅谈;靳玉志去了奥迪A5L的展台;曾毓群去了岚图、理想、蔚来展台。曹旭东在别克展台,余凯也去了上汽展台。
中国汽车品牌与他们的合作早已屡见不鲜,合资品牌们也开始和他们握手言和。上海车展上,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是搭载华为乾崑智驾;广汽铂智7采用鸿蒙座舱;通用、本田、日产都采用Momenta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大众集团采用地平线智能辅助驾驶技术;……一夜间合资拉平与中国品牌在智能化维度的差距。
合资在智能化上奋起直追,值得点赞。但这背后正在出现一个现象,在新能源汽车核心的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上用的都来自这几家供应商,谁的技术更好呢?都是华为、momenta、地平线后,消费者付出的真金白银到底能买到什么样的实用价值。
开个玩笑说,当智能化越来越普及,车企的技术优势不如说是华为、momenta、地平线三家的技术优势。
毫无疑问,设计趋同、技术趋同,人均新能源架构和全场景生态化战略,又与华为、Momenta、宁德时代、地平线绑定……消费者看的多了,选择就更难了。
差异化破局,谁是终极赢家?
当然,如果此时呼吁车企要创新、不要模仿、要自己研发智能化,那就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产品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实用主义消费趋势下,哪个消费者不愿意花一分钱买两分的货?车企们一切为了生存,为了卖车,谁都不会甘愿冒市场试错的风险,去创新,去另辟蹊径。
那品牌不搞差异化行吗?当然不行。品牌没有特点,没有让消费者记忆深刻的点,终将会被比你还便宜的产品淘汰。
去年大概有200多款新车发布,今年新车只会更多,汽车产品的迭代速度也越来越快。现在新能源车革新迭代时间已经是十二到十五个月就要有一次迭代,更有甚者一年革新三代。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加上产品越来越同质化,消费者接受到的产品信息严重过载,注意力被严重分散,选一台车竟然是一个脑力活。今天这家发布新车引发争议,明天就有更新的产品转移消费者注意,车企靠什么吸引消费者关注?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今年以来推出各种“半价理想”的车型,产品力、造型各方面都和理想差不多,但比理想便宜,导致理想今年的销量势头相比去年下降不少。再出来一个和零跑查不多的产品,但价格比零跑低,那零跑也危矣。
所以,产品同质化现象加剧,新车、技术更迭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差异化、独特性将会成为接下来影响市场胜负的重要因素。如何构建差异化,成为车企接下来品牌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我看来,或许从这两个角度可以思考,一方面,是在互联网公司技术赋能的背景下,企业把控开放融合度。另一方面,重点发力品牌在用户心智中建设和维护,一个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不仅代表产品,也代表用户对该品牌价值的认同。
其实,从差异化角度来看,在这一轮竞争中合资品牌会有一些优势。当技术趋同后,合资品牌们凭借在燃油时代建立的品牌标识,能够加深消费者对品牌差异化的认同。比如提起沃尔沃,就会想到安全,提起日系丰田、本田就会想到皮实耐用、产品耐久性、严格的测试标准;提起马自达,会想到人马一体驾驶乐趣;提起德系品牌大众,就会有严谨的造车工艺的印象。
当然,在中国汽车品牌中也不乏有建立品牌形象的,比如领克是年轻、时尚、潮流;蔚来建立起服务的标签……这些都是品牌独有的差异化优势。从品牌到产品,挖掘出独特性去和消费者传播,或许比“量大管饱”的方式能更加深入人心。
就像近些年旅游火爆,很多旅游景点都有网红小吃街。但当你去过三四个小吃街后,就会发现这些网红小吃街买的东西都大差不差,位于岭南的东莞南城夜市,与远在北方的大同仿古街,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渐渐的,旅游就再也不想去网红街了。
上海车展还有几天就要闭幕了,但新车上市的节奏不会停下,消费者买车也不会止步。在市场回归产品、技术本质的背景下,请更多车企展示出那个独特的自己吧,让消费者告别选择困难症,第一眼就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