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程师

4月26日,温州市首届K-12“小工程师”现场评审活动在温州市科技高中举行。来自全市小初高学段的214组共47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方案设计、材料选择、模型搭建、功能测试等方面的现场比拼。据悉,这是我市教育领域从“三小”(“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到“四小”体系的首次升级,旨在培养具有工程师潜质的未来人才。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与青少年技术与工程教育教席试点区,温州一直致力于探索前沿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学习机会。此次“小工程师”评审活动正是这一探索的重要成果,聚焦学生技术与工程素养,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团队协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为他们搭建展现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舞台。

此次“小工程师”评审项目分两类,为电子控制、智能制造类和结构设计、传统工艺类。电子控制、智能制造类项目为老人防盗空间设计制作,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技术与工程知识,为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安全有效的防盗方案并制作模型,增强老年人居住安全感;结构设计、传统工艺类项目为桥梁设计与制作,鼓励学生探索桥梁结构原理,设计并制作具备一定承载能力的桥梁模型,提升学生对结构力学等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学生需通过现场展示和讲解,介绍项目的设计思路、创新点和实际效果。


活动持续近6个小时,现场氛围热烈。在小学组现场,来自乐清市知临寄宿学校的吴苏、屠智涵、赵翊宸三人拿着三角尺等工具在KT板上忙活开了。“我们的任务是设计并制作一座跨海大桥模型,他们俩负责做设计、画草图、测量切割,我负责主体结构的拼接和粘连。”在初中组现场,来自温州市双屿中学的汤垚垚孤身一人挑起大梁,为老人设计并制作保险箱。只见她动作麻利地将木板放进切割机,不一会儿,保险箱的四个切面就完成了。“我为保险箱设计了光敏开关、倾倒开关、磁吸开关、触摸开关这四个用于防盗的开关,只要盗贼触碰到,报警器就会响。”来自洞头区海霞中学的姚永禄同样选择了为老人设计防盗空间的项目,“平日里就喜欢动手捣鼓些东西,听老师说有这样一个活动就报名参加了,从校级比赛开始,到区里比赛,最后来到了市赛。”


评审现场,来自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的多位专家参与其中。他们从设计理念、创新性、实用性、制作工艺等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对老人防盗空间,注重安全性、易用性及对老年人生活的便利性;对桥梁设计制作,重在考量结构稳定性、承载能力和美观性。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顾建军教授表示,本次活动在全国地市级中尚属首次,有规模大、题材新、参与度高的特点,在组织方式、评价过程等方面都有巨大突破。

“与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不同,本次评审不看文化成绩,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让那些在技术与工程领域有独特天赋和兴趣的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郎建华介绍,本次“小工程师”评审的最大亮点在于跨学科融合。在老人防盗空间设计制作中,学生需融合物理、材料科学、电子控制技术等知识。利用物理原理设计门窗防盗装置,选择合适的材料确保防盗设施坚固耐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智能报警功能。桥梁设计与制作则涉及数学、力学、工程学等学科,学生通过数学计算确定桥梁结构参数,依据力学原理设计合理结构,运用工程学知识进行模型搭建。

记者:潘舒畅

编辑:瞿含张

二审:曾云毕

三审:林 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