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的猫因为搬家emo了。
朋友夫妇都是建筑师,二人一猫住在一套自装的二手房里。房子面积不大,但改造后的户型结构精巧,软装层次也丰富,猫平时跑上跑下、到处探索很快乐。
最近他们搬进了面积相仿、但格局比较传统的新房子,猫肉眼可见地消沉,不是因为应激,而是因为跑不开憋得慌…为了缓解猫猫心情,主人不得不带它出门溜达,原本害怕外出的i猫,现在已经彻底变e。
其实人类世界里也有类似的情形。
自己家120平的大房子,总感觉一览无余、缺少新鲜感。但出去旅游时定的民宿,不仅五脏俱全,布局也很有意思,住起来根本不像60平的小户型。这其中的差别,在于空间里的层次感不同。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所谓的空间层次感是怎么回事,怎么做才能让小家变得丰富有意思。
图源:RYZY Studio
在不变的框架里
重塑感受
如果把开发商交付的户型,比作一个“搭好的剧场”,户型框架、结构面积、开门方向都是固定的。
那么我们作为居住者,扮演的就是剧场的导演,虽然舞台是固定的,但可以通过布景、打光、道具等等,营造不同的场景和情绪。
户型非常相似的两个公寓,营造的氛围完全不同。
图源:Studio P/art、One Dest Architects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家是不是丰富有趣,往往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平面布置,比如门朝哪边开、家具怎么摆,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布局和动线;二是色彩和材质的搭配,颜色不同、材质不同都能塑造出不同的空间感。
这些看似无形的东西,都是决定性的“技术活”,是影响空间体验的关键所在。一个让你走进去感觉不到任何不舒服的房间,看起来也许不出彩,但一定是做足了这方面的功课的。
点击图片get同款设计
图源:Margaux Lafond
要完全讲透这些,一篇文章很难做到,今天我们挑出三个比较容易上手、也很能改变空间感受的关键词,和大家分享:
视觉纵深——利用视觉效果创造空间的延伸感,让人产生更有趣的观感体验。
动线路径——通过房间格局和家具摆放,影响房间内的动线,行走时有更多的路径变化,打破单调。
心理感受——针对家里不同的区域,用光色、气味等等营造不同的氛围,让人的心境产生变化,从而带来对空间的不同体验。
接下来就逐一展开分析。
视觉上的
纵和深
“空间层次感”的第一感觉,往往来自视觉上的纵深。一个空间,是否能让人多看一眼、愿意走过去看清楚,取决于它在视觉体验上的丰富度。要实现这一点,就要通过一些技巧,来控制人的视线节奏。
图源:Lera Brumina
中式园林的
启发
中式园林一向善于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丰富的景观,有些经典的造景手法,完全可以借鉴到室内设计中。
比如“借景”,在室内就非常实用。像一些没有自然采光的暗卫、小房间,借助镜面反射或玻璃砖等材料,把外部空间的光线和景色借到室内里来,让封闭空间也有一定的自然开阔感,给视线提供空间之外的停留处。
用镜子“打开”玄关。图源:Anna Jach、小红书@贾西瓜
封闭走廊尽头的“偷光”。图源:RRIO Arquitectura
“障景”常用在园林的曲折回廊,通过人为设置视觉遮挡,来避免一览无余的直接感受。这一点在不少人家里的玄关都有体现。比如在入口摆放矮柜、屏风,或者衣架,都能制造出先藏后露的视觉节奏。
在原有户型上,额外加设一面玄关墙。
图源:小红书@啊KWOK的家、@鹿鹿的Home
“框景”,就是在空间里设置“取景框”,让某处精心布置的场景,再一次被强调出来。但要注意,“框镜”的重点是“景”、而不是“框”本身,如果精美的“框”里只有平淡的房间,就本末倒置、意义不大了。
框内本身是整洁对称的厨房布局,当有人在厨房内忙碌时,又是一幅温馨的居家图景。图源:SomosNido
有时候不一定非要做出真正的“框”,视觉上的“框”效果也不错。
图源:jeju.studio
色彩
制造空间厚度
色彩同样能辅助视觉纵深感的营造。
在色彩心理学里,红色、橙色、黄色等暖色往往有“前进”的视觉效果,而蓝色、灰色、绿色等冷色会给人“后退”的背景感。在浅色房间里,装饰高明度的色块,也会瞬间拉开空间的尺度。
图源:plutarco.design、Loanna-Vlachaki
同色系的深浅变化,也是一种经典的视觉拉伸方式,能让平面的空间产生一种起伏变化的感受。
图源:Tabitha Isobel
家具的节奏
家具、灯饰等软装的高度、位置和体量变化,可以创造动态的视觉节奏,让人的视线在空间里流动起来。
比如高大的书架旁搭配矮桌,加上一盏中等高度的落地灯,或者一盏能垂到视线里的吊灯,这样的高低错落会引导视线上下移动,而且从顶到地都有内容可看。
点击图片get同款设计
图源:Studiovlach、NUUT
最常见的客厅格局,就是沙发靠墙、茶几居中、电视柜摆对面、空调进角落,但这样一来,视线里的物品高度落差小,容易产生平铺直叙的感觉。
这时候,可以借助一个高挑的落地灯、几幅挂画把视线拉起来;也可以利用深色家具,在平淡的视线节奏里增加“重音符”。
图源:小红书@Leah、Kick.office
用灯光塑形
灯光不仅可以照明,也能塑造空间。
用射灯纵向洗墙,会产生一种墙面被拉高的视觉错觉,让房间显得更高挑。
图源:vibia
像台灯、落地灯这类靠近地面的小光源,光线通常比较集中,照亮的是一小块区域。这种压低光源的方式,可以把人的注意力聚焦起来,在大空间里嵌套了一个小空间。
图源:Santa & Cole、colamanz
总之,在塑造纵深感时,可以从“视线怎么动”这个角度出发来观察自己家:视线是从哪里开始的?中途有没有被某个东西吸引?走进去之后还有没有新的发现?越能“拖住”人的视线,空间感就越有层次和深度。
让动线
变得丰富
前面介绍的几种方式,是让静态的空间看起来丰富,下面要说明的是,当人在空间里行动时,该怎么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
走道变成
生活的场景
逯薇的《小家大变局》里,有提到一种非常实用的空间设计方法——Ⅱ型走道。简单来说,就是把走道的两侧,拓展为有使用价值的收纳空间和起居空间,从而最大化利用空间。
图源:《小家大变局》
这种设计思路放在“营造空间层次”上也很好用。
当人从A点走到B点的途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路过”,空间体验就会显得线性、无趣。
一旦你能在这个移动路径上停下来、用起来,或者看出去,感受就会变得丰富很多,从动线里延伸出生活感。
在下面这间公寓里,从玄关通往卧室的过道上,左边会经过厨房,右边会看到客厅。视觉体验丰富,空间利用效率拉满。
图源:One Desk
这间公寓里也有“走道”最常见的形态——走廊。但这条通往卧室的走廊,被赋予了阅读的功能。
图源:One Desk
细节调整
增加空间转折
动线简洁方便当然很重要,但有时候过于精简的动线,也会有点无趣。
比如很多一居室的卧室门,直接开在客厅的墙面上。拿下面这个公寓举例,去卧室的路上,必然要经过客厅,在客厅也能直接看到卧室,整个空间一目了然,中间没有缓冲区,缺乏隐私感,也缺少转折的节奏。
图源:住范儿
如果把卧室门的位置稍作调整,让人绕过一个墙角,或经过一小段过渡空间,才能进入卧室;或者把卧室入口“藏”起来,把进入公共区域的路线,和进入卧室的路线分隔开。这些小小的转折,都会带来明显的层次感。
下图里的户型,和上面一居室的面积差不多,都是六十多平,但因为卧室开门方向的调整,无论在客厅还是在卧室,感受上都更加独立。进入下一个空间之前,也有一个小小的过道作为过渡区域。
图源:住范儿、麦田房产
设计动线,其实就是在设计你每天怎么走、要做什么、会看到什么。很多时候,空间的趣味是由“怎么连接”决定的。
比如绕过一角背对客厅的沙发,才能进入客厅区域,而不是毫无遮拦的直接走入,这短短的两三步路,就足够带给人“进入新场域”的心理感受。
图源:Pinterest
不同的空间
不同的情绪
气味、声音、光,都是可以填满空间的无形的东西。它们带来的心理感受,也会默默影响人们对空间的感知。
最简单的,就是在不同区域使用不同的香氛。比如玄关用柑橘调,清新提神;卧室比较适合的是薰衣草、洋甘菊,帮助放松安眠;在阅读区用沉厚的雪松。当人走入不同的空间时,嗅觉的记忆就会提示你——转场了。
图源:Vitruvi
同一个空间,可以随时间变化制造不同的场景。比如白天的书房是明媚的阅读角,到了晚上拉起纱帘,打开角落的暖光灯,就变成了静谧的冥想空间。
图源:motif.1
声音在商业空间里的应用很多,比如酒店和商场里的轻音乐,国外一些公寓垃圾房里的鸟叫声,都在心理层面上影响人的空间体验。
普通人家里,最适合安排声音的地方,可能就是玄关或者阳台了。一串风铃,提示归家的快乐,也提醒人去享受一阵微风。
图源:小红书@柠檬貘手作
空间层次感的营造,本质上是让家里每个平凡的角落都有故事可讲,让视线的每一次停留都值得玩味。
这些精巧的设计,不是为了展示高级感,或者为了让家像杂志上的样板间。
它们的意义是把日常生活的痕迹更自然地融入家中,让家真正成为属于你们自己的、温暖而生动的生活空间。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家充满层次感,每一步走出的都是温暖和生动,让家里每个平凡的角落都有故事。
可以联系住范儿的设计师,一对一为您规划设计,点击文末小程序进入报名通道。
喜欢今天的内容就点赞+推荐、转发吧~
⬇️点击下图进入小程序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