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米兰设计周以“Thought for Humans(为人类而思考)”为主题落下帷幕,这场全球设计盛会聚焦人文关怀与可持续创新的深度结合。来自中国的设计师陶子、张从华、程德锋在这场全球顶级设计盛会上,以独特的视角展开了一场关于未来居住空间、文化互鉴与设计本质的深度对话。



从左至右 设计师张从华、陶子、程德锋

从米兰家具展的先锋趋势到意大利古城的文化溯源,从筑巢奖论坛的思想碰撞到设计工坊的实践研习,三位设计师以多元路径探索设计的核心命题,为行业勾勒出一幅兼具人文温度与创新张力的未来图景。

陶子:空间情感的织造者



新原素设计机构|桃HOME家居 设计总监 陶子

数届筑巢奖获得者/评委

CIID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

无锡家装软装学会会长

中国设计师陶子以“空间情感织造者”的独特视角,在2025米兰家居展前瞻研究中精准捕捉未来趋势:从可持续材料的再生实验到智能科技的有机融合,从东方文化符号的解构创新到疗愈空间的氛围营造,其之探察始终保持着对时代脉动的敏锐感知。



“这几年的家居越来越重视自然元素的运用和松弛感氛围的营造,打造轻松自在的家居格调。”米兰展中,陶子深以为“感官治愈主义”成为核心趋势,天然材质通过触感与微环境调节功能构建“无压之境”。作为深耕这一领域,主张“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设计理念的陶子,为家居空间从“生活容器”进化为“精神栖居地”的发展进阶而愈加期待,科技的功能性实现并升华人们对于空间的情感体验也近在眼前。



陶子获得筑巢奖

同时,面对展会中智能家居的技术浪潮,陶子提出“科技应如空气般存在”的理念。她认为,自适应照明、温控系统等技术要素需以“隐性”方式服务于情绪营造,而非成为空间主角。在米兰展“绿色设计”趋势下,可持续性需兼顾生态责任与人文传承。陶子关注并倡导将环保技术与中国传统工艺结合,这样既能减少各样的污染,又能延续器物原本的质感与气韵,于空间环境中同样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陶子参加筑巢美好生活国际论坛会

从无锡家装软装学会的实践平台到米兰设计周的国际舞台,陶子始终以设计为媒介,在全球化浪潮中守护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她的探索印证了本届米兰展的核心启示:当材料成为情感载体,设计便超越了功能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地域与世界的文化纽带。

张从华:文化基因的在地性转译



无锡筑客空间设计创始人、木奇美博会联合会长 张从华
数届筑巢奖金奖获得者/评委、无锡设计协会副会长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复制青花瓷纹样,而是理解东方哲学中的空间辩证法。”

带着跨文化设计方法论研究课题来到米兰的张从华,在圣西罗球场改造的临时展馆中找到了理论实践的鲜活案例。他注意到,某北欧品牌将中国水墨画的“留白”理念转化为模块化家具系统,通过单元件的自由组合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界面。“这比直接使用水墨屏风更具当代生命力,因为它激活的是文化基因而非视觉符号。”



这种文化转译的深度思考,源自张从华多年游学积累的多元视角。京都桂离宫的“阴翳礼赞”教会他捕捉材质在时光中的表情变化,清华园的建筑群落让他理解轴线对称中的礼序精神,而此次在米兰设计周,他特别关注新兴品牌对地域文化的解构重组——撒丁岛羊毛与传统树脂工艺结合的地毯、西西里火山岩与现代金属框架对话的灯具,这些案例印证了他的判断:“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互鉴,本质是不同地域智慧对普世问题的差异化应答。”



张从华获得筑巢奖

张从华的跨文化实践始终贯穿着双向思维。他既在米兰展上解析北欧品牌对东方美学的转译逻辑,又通过“筑客空间设计”事务所将江南水纹、太湖石孔洞等元素转化为国际通行的设计语法。



张从华参加筑巢美好生活国际论坛会

张从华的米兰探索,映射出中国设计师在全球对话中的独特价值:他既能在西方功能主义框架中植入东方空间辩证法,又能将意大利“慢设计”哲学转化为本土可持续实践。这种跨文化转译能力,恰与2025年米兰展呈现的“在地性创新”“隐性科技融合”趋势深度契合,预示着一个超越风格对撞、回归人性本质的设计新时代。

程德锋:回归自然的诗意栖居



上舍空间设计事务所/ 设计总监

中国注册室内建筑师

中国建筑协会(CIID)会员

无锡室内设计师协会常务理事

作为深耕豪宅设计领域的探索者,程德锋在此次米兰家具展中捕捉到设计语言从“视觉冲击”向“感官疗愈”的转变。他注意到,国际一线品牌在展厅中大量运用植物造景,将苔藓墙、悬浮绿植装置与家具肌理深度融合,形成“会呼吸的空间系统”。



“当光影透过树叶在石材地面投下斑驳的痕迹,家具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成为自然生态链中的有机部分。”这种对自然生命力的极致呈现,与他在可可西里考察千年建筑文明时的感悟不谋而合——无论是高原古寺与山势的共生,还是米兰展馆中绿植与家具的对话,都印证了“建筑应成为人与自然的情感媒介”。



程德锋获得第十二届筑巢奖、并参加国际论坛会

在米兰理工大学研习的经历,进一步深化了程德锋对“低调奢华”的理解。他观察到意大利设计师对材质的极致把控:卡拉拉大理石的自然纹路被刻意保留为视觉焦点,手工锻造铜件的氧化痕迹成为岁月美学的注脚。“真正的品质不在于材料的昂贵,而在于设计师能否唤醒材质本身的叙事能量。”



这种认知促使他重新审视豪宅设计中常见的“符号堆砌”现象,并在筑巢奖论坛上提出“去风格化设计”主张——通过材质触感、光影韵律与空间尺度的精微把控,让居住者获得超越视觉的精神共鸣。

未来设计:在确定性与可能性之间

三位设计师的米兰之行,折射出中国设计力量参与全球对话的多元姿态:程德锋对材质诗学的深耕,陶子对科技智造与空间情感的思辨,张从华对文化基因的解码,共同勾勒出行业转型期的关键坐标。米兰设计周呈现的清晰趋势——自然智能的深度嵌入、隐形科技的场景化落地、文化DNA的创造性转化——正在重构设计的价值评判体系。



陶子、张从华、程德峰在西西里研习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设计师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桥梁”属性:他们既能在帕尔马百年农庄改造项目中理解欧洲的乡土智慧,又能将苏州园林的空间哲学转化为现代居住解决方案。这种双向解码能力,或许正是全球设计生态从“西方主导”转向“多元共生”时代最珍贵的思维资产。正如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在闭幕论坛上的评价:“当东方遇见西方,我们收获的不是风格的叠加,而是对‘以人为本’这一终极命题的更丰富诠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