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营里走出来的“潘不诉”带着自己的“兵”走回群众之中,以专业能力与务实精神助力普法服务。
1月9日,由北青网法治研究院牵头,中国商报“尚法新闻”、中国企业报企业合规与治理研究院、新黄河客户端、指尖新闻等多家媒体联合发起的“公益普法热线”启动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
此次活动得到了公益法律智库“法度研究院”的鼎力支持,以及多家律所、数十名知名律师的热烈响应。
浩淳所作为核心参与单位,组建了由主任潘利勇律师领衔,陈祎萌律师、杨博尧律师、聂武超律师、王昊律师四位资深律师组成的公益普法团队,以专业能力推动普法工作,为弱势群体解决难平之事。
该团队以刑事辩护、劳动争议、民商事诉讼等业务领域为主,植根于群众的法律需求,为化解法律矛盾施以援手。
潘利勇律师
从刑警转型为刑辩律师,潘利勇始终秉持负责与精益求精的态度。七年的警队生涯中,他深入刑侦、经侦一线,积累了丰富经验;转行律师后,以专业和细致赢得“潘不诉”美誉,成功推动多起案件不起诉,获评“年度新锐青年律师”。从执法者到辩护人,潘利勇律师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切身实现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
2019年,潘利勇律师一手创建了北京市浩淳律师事务所,带领律所成员投身于公益普法和法律援助活动中。在此次公益普法热线中,他也积极带领团队参与其中,为公益普法贡献力量。
“高额的代理费用通常让有经济困难的群众难以承受。得益于各大媒体组织发起的公益普法活动,希望可以帮助群众脱离法律困境。”潘利勇律师表示,“另外有各大媒体平台的背书,助力群众找到值得信赖的、有能力的律师,平疑难事,解身边困。”
陈祎萌律师
2013年执业以来,陈祎萌律师深耕于人身损害赔偿领域,累计代理相关案件近百起,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与高效的实战能力。
作为北京浩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她凭借对案件细节的精准把控和诉讼策略的灵活运用,在人身损害赔偿类纠纷中积累了显著业绩。
“我愿意拿出自己的时间帮助大家。”陈祎萌律师表示,“通过公益普法活动,我希望可以植根于人身损害赔偿领域,为群众明确在事故中个人的权益与责任,为其提供明确的法律方向。尤其在交通事故、保险、劳动争议等方面,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希望能通过法律知识维护当事人的生活平稳过渡。”
杨博尧律师
杨博尧律师善于从细微处切入,以“吃透行业才能吃透案件”的务实态度深耕合同纠纷领域,尤其擅长将复杂行业逻辑转化为法律语言。
办案子时,他注重“专业价值+情绪价值”双重输出,面对委托人时耐心倾听、理性安抚,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化解焦虑;与法官沟通时则善用换位思维,推动法律共识。从企业法务转型律师的经历,让他既懂商业逻辑又深谙司法规律,始终以“讲故事人”的姿态,在法理与情理间搭建桥梁,用严谨的专业分析与温情的职业担当,为案件注入破局力量。
聂武超律师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愿意为他人撑起一把伞。”聂武超律师表示,“铁肩担道义,责任重如山,希望在公益法律服务这条道路上,为更多有需求的人保驾护航!”
执业期间,聂武超律师参加了大量的法律公益活动,深知弱势群体的不易,力求以法律力量为弱势群体发声。
业务方面,聂武超律师专注于民商事纠纷,其中婚姻家事纠纷、合同纠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经验丰富,在劳动争议纠纷领域有着更深厚的理论功底,处理过上百件的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对法律条文的深刻理解。
王昊律师
王昊律师曾在北京某中级人民法院深耕多年,熟悉审判流程与裁判思路,特别擅长从法官视角预判案件关键点,为当事人提供务实建议。
“律师不仅是法律服务的提供者,更是法治社会的建设者。”王昊律师表示,“普法宣传能够弥补法律资源分配的不均,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基础法律知识,减少因“不懂法”而导致的权益受损。通过普法咨询,可以让群众提前识别风险、避免纠纷,比事后救济更有社会价值。”
业务方面,王昊律师专注于劳动争议等贴近生活的民商事纠纷,既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普通人理清法律困境,也能在复杂诉讼中精准抓住程序与实体的双重突破口。多年的法院经历让他深谙司法温度与规则,如今作为律师,更擅长用柔性的沟通与刚性的专业,为不同需求的委托人撑起法律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