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imaces of the Real

齐泽克自选集

实在界的鬼脸

对哲学的兴趣一直伴随我成长,但又羞于承认。因为在普罗大众眼中,哲学意味着神秘、深奥、晦涩,甚至带点拧巴,一种天然的疏离感“横贯”在我与哲学之间。纵然也偷偷买了《哲学是什么》《哲学导论》这样的书籍,但却鲜与人聊起,生怕旁人觉得自己故作高深,实际也不过一知半解。直到《齐泽克自选集:实在界的鬼脸》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情况似乎发生了改变。

或许是封面中可爱的大胡子形象“击中”了我,抑或是本书的作者,与我最喜爱的自行车运动员塔代伊·波加查同样来自斯洛文尼亚,这个前南斯拉夫最富裕的国家始终对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我开始认真地阅读它,与我想象的不同,这本书读起来没有任何晦涩的感觉(这当然要归功于季广茂老师精妙的翻译工作),反而越发觉得这个略带神经质的大胡子老头着实有些可爱。本书包含了他对黑格尔所做的拉康式解读、对通俗文化的分析、对各类社会事件的解剖,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观察的敏锐性和见解的独特性。书中就“现实有多实,真实有多真?”有一段分析深得我心。

“……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形式,或者确切些说,至关重要的是位置,在那个位置上,实在界开始介入:在“外部”与“内部”的分界线上,实在界突然闯入。在这种情况下,分界线是由车窗来体现的。坐过车的人都能精确地体验到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不和谐或不均衡所具有的这一现象学意义。尽管从外部看,汽车显得很小,但从内部看,它突然显得很大。坐在里面,我们觉得相当舒适。我们为此变化付出的代价是,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连续性彻底丧失了。对于那些坐在车内的人来说,外部世界出现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车窗为符号的一道障碍或屏风把他们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他们把车外的一切视为一种模式的现实,这现实与内部的现实是不连续的。他们安然端坐在车窗后面,外部客体却仿佛严重失真,外部客体的现实仿佛被至于括号之内,被悬置起来。其实,它是一种电影现实,被投射到车窗这个屏幕上。”

类似这种现象学体验在卡夫卡的作品《审判》中也可觅得踪迹。在不同位置上产生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不均衡的联系,再与齐泽克本人最大的特质——“与自己针锋相对”相结合,对于他所擅长且酷爱的反转式解读方式就没有那么难于理解了。

由于我的才疏学浅,短时间内难以提炼出更多关于本书的精华,只能以一段旁人对齐泽克的"素描"结束今天的话题,希望您也能抽空读读这位可爱的“大胡子怪老头”。

“齐泽克是一位虎背熊腰的美髯公。他的衣橱里只能存放无产阶级的衬衣和牛仔裤,偶尔也能看到一件灯芯绒衣服。他既不穿西装,也不打领带。他能说六种语言。会话中出现的口误会令他忐忑不安,于是他大量使用生动的独白,以避免口误的发生。他讲英语的速度很快,他的口音令人想起电视连续剧《出租车》中的拉卡的口音。拉卡来自中欧某个地方,由安迪·考夫曼扮演。如果说,在知识风尚的嬗变中,雅克·德里达的魅力源于他那令人陶醉的费解,米歇尔·福柯的魅力源于他性感的严谨,那么齐泽克的魅力则源于他平易近人的荒诞。不过,与以前的学术巨星不同,齐泽克一个门徒都没有:没有齐泽克学派,没有哪个研究生以齐泽克的方式解放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或《星际迷航》,并以此撰写毕业论文。”



思想文化的摆渡者,在东西方之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