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

维特根斯坦逝世74周年纪

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

维特根斯坦

三个哲学神句·一文解析

作者丨书杰

点击观看↓

在西方哲学的历史中,有一位天才级的哲学家,他就是维特根斯坦。他没有系统读过哲学史,却提出了影响人类思想进程的语言哲学理论。

接下来,我们一同深入品味他最著名的三句话,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奥秘。

01.

把可说的说清楚

对不可说的保持沉默


这是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核心命题,精准地揭示了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同构性。

语言是表达世界的工具,可说的内容必须是逻辑清晰的事实。“今天气温是25℃”是可说的,因为它对应可验证的气象数据;"1+1=2"是可说的,因为它符合数学逻辑结构;"猫在垫子上"是可说的,因为它能对应现实空间关系。


不可说的,则是无法用逻辑语言精准表达的领域,比如伦理、美学、宗教以及人生意义等。这些只能通过自身“显示”出来,而不是用逻辑语言说出来。

就好比说,你能用语言讲清楚“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吗?并不能,人生的意义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去体悟,无法用逻辑语言表达。

02.

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


语言能够清晰地描述和表达整个世界,而且语言和世界的内在逻辑结构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如同镜像一般相互映照。


当我们说“天上有两只小鸟”时,这句话与现实世界中的各个要素是一一对应的。这就是语言对世界的描述,它与世界具有同构性,就像一幅精确的地图,准确地描绘出了世界的模样。


能够被语言表达的范围,就是世界的范围。语言画得出的圈子,就是我们认知的世界边界。

因此,人类理解的世界是一张被语言编织的网,超出这张网以外的内容,就无法用精准的逻辑语言表达。那些不可说的神秘领域(伦理、美学、宗教),就要对其保持沉默。

03.

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想象你有一幅画,画框内的内容是你能看到的全部(相当于“世界”),但画框本身无法解释“为什么这幅画存在”或“它想要表达什么”。

语言就如同这幅画的画框,它只能描述“画框内”的事实,比如“这里有一棵树”,那里有一个人,但无法回答“为什么存在这幅画”或“它的意义是什么”。要回答它的意义,必定要跳出画框去阐述。

同理,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语言只能描述世界中的事实,世界只是事实的集合,它本身并不包含意义。要阐述世界的意义,就必定要跳出世界范畴,但显然这是做不到的。

不过,维特根斯坦并非否定意义的存在,而是强调意义无法被逻辑语言穷尽。不要通过追问找寻意义,意义只能通过自身的行动显现出来。

以上就是维特根斯坦最著名的三句话,你都理解了吗?

其实维特根斯坦的思想,给现代人带来很大的启迪。他专门探讨语言与逻辑,揭示语言如何构建认识以及逻辑在思维和交流中的关键作用。读读维特根斯坦,你将拥有更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诚挚推荐

维特根斯坦·系列作品


《文化和价值》这是维特根斯坦自1914到1951年的哲学笔记,这些内容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如何阅读维特根斯坦》这是瑞·蒙克撰写的解读图书,用通俗的语言梳理维特根斯坦前后思想精髓;一并推荐《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精装版)以及他的老师罗素的传记《罗素传:孤独的精神+疯狂的幽灵》。

维特根斯坦·系列作品

点击订购↓

听哲学独家资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图扫码回复:福利资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