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十美,全员上岸!”近日,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篮球队10名毕业班队员“全员考研上岸”,他们被师生称之为“最牛考研战队”,其中6人考入“双一流”高校,4人进入重点医科院校。
队员在训练之余合影庆祝“考研上岸”。受访者供图
全员上岸
十个“红包”报到
4月15日,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篮球队的微信群忽然响了一声,队员蒋则睿发出了一个“上岸红包”。
队员林逸豪说,按照约定,每一位队员成功上岸研究生后,便会在群里发一个红包。3月中旬以来,这个微信群接连收到了10个红包,也就是说,球队十名毕业班队员全员上岸研究生。“钱奕心考上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林杭考上了浙江大学、马俊豪考上了厦门大学、沈邹文考上了复旦大学、我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曾卓凡、杨均杰、蒋则睿也都顺利留在了本校。当天晚上,我们还在温州实习的队员们相约出来庆祝了一番。”林逸豪说。
配合默契
学习练球两不误
时间回到2020年,同为大一新生的他们,因为对篮球的共同热爱而相识,进入了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篮球队,成为球场上的战友。
每周六清晨六点半,球队准时集结,随着球场大门开锁的“咔嚓”声,投篮练习、传切配合和体能训练依次进行。
林逸豪回忆篮球队的日子,永远忘不了一个凌晨四点的篮球场,“有一次输了一场比赛后,我心情不好,想要多多加练,就在第二天凌晨四点来到球馆等待开门,没想到,球队队员都不约而同来了。门卫老伯也被我们惊到了,最后提前为我们开了门。”林逸豪回忆道。
“篮球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战术配合,更是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专注。”钱奕心表示,为了学习和练球两不误,球队制订了“体能-学习双计划表”,使成员们在备考期间仍保持每周5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
互相监督
组成“学习搭子”
考研备战期间,这支球队微信群的主题悄然转变:从“战术讨论”到“科室选择”,从“比赛复盘”到“真题解析”。队员们自发组成“学习搭子”,每周相约图书馆三到四次,并且保持每周一场球的节奏,一直到考试前一周。“只要在群里喊一声,随时都有队友在图书馆并肩‘备战’。”林逸豪说。
备考温州医科大学骨科的曾卓凡回忆,大家还通过线上“运动打卡+学习计时”互相监督:“就像篮球比赛中的‘人盯人’战术,只不过我们‘防守’的是懈怠。”
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发展中心心理测评数据显示,坚持规律运动的考研学生焦虑指数普遍低于平均值40%。
学校体育科学部主任刘海平分析,运动能让身体分泌更多血清素、多巴胺这些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还能产生内啡肽,让人有种自然的愉悦感。这或许也是帮助这支队伍全员上岸的“法宝”之一。
来源 温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