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第五世代战机已经雷达隐身化了,再后来第六世代战机还有什么惊奇的功能? 在几年前,人们想到的「无人化战机」。 不过,甭管是无人化作,或是电脑自主控制,这套系统一样可以应用在现有的战机身上,比如拿F-16改装的无人实验型战机「X-62A」,它在空战模拟中,表现的比飞行员资深还要惊人,能说X-62A就是第六世代战机吗? 似乎略显草率。
另一种说法是,比第五代战机更具雷达隐身的能力,比如无垂尾设计,这是目前较主流的定义,它带来的是视觉上的震撼,因为与现有战机的外型差距很大。 很大程度来说,中国的歼36、歼50的照片之所以令人惊讶,也是因为这2款战机外型都极为独特,就如科幻电影中走出来的。
但是,这只是「雷达隐身」特质的增进而已,并不是某个领域的创新。 况且,最有名的的无垂尾飞机,当属美国的诺格B-2精神式轰炸机,以及正在试飞中的诺格B-21突袭者轰炸机,假如这定义成立,那么B-21可以视为第一种第六世代战机。
至于无人机控制(忠诚僚机系统)、新款航电、大范围资料链整合,这些性能都持续添加在现有的第五世代战机(甚至四代战机也可以)身上,显然也不能做为第六世代战机的界定标准。
这也就是前美国空军部长肯德尔之所以暂停第六世代战机研发的原因了,实在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既然无法凭空想象第六世代战机的性能要求,那么寻找第五世代战机的不足,比如F-22的性能短板,或许可以打开思路。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雄霸“最强战机”之名的F-22会有缺点吗?
最明显的,F-22的作战半径不够,仅有821公里,远低于前一代F-15鹰式战机的1960公里,略优于F-18的740公里。 这是因为F-22为了达到极致的雷达隐身,它的所有武装都置于机身内部的武器舱,大幅占用了有限的机身空间,也就减少了燃料储存量。 并且武器舱需要额外的机电设备才能运作,这些都增加了机身重量。 从外观来看,F-15与F-22的尺寸相当,但是F-15的空重仅1万2700公斤,然而F-22却达到了1万9700公斤。 这也使得F-22虽然具备超音速巡航的优异性能,但是在实际的空防作战上,却很难发挥出超巡的省油优势,它仍然相当依赖空中加油机的协助,或是地面机场的补充。
难道F-22研发初期,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吗? 当然是早就知道了,只是当时认为这样的缺点不碍事。 因为在1980年代,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是苏联,假想的战场地点在欧洲,因此美国只需要确保欧洲盟国提供油料与空中加油机的支持,就能确保F-22在欧洲上空的来去自如。 800公里的作战半径,足以穿过好几个欧洲国家了。
F-22另一个缺点就是隐身涂料昂贵、难维护,就公开资料所知,F-22的涂料含有大量的银金属,涂料的价格与白银价格是正相关的,而F-22座舱罩涂料则带有黄金成份,称其为「穿金戴银」并不过份。 另一方面,F-22每一次养护,需要先刮除旧涂层,才能补涂新涂料,耗时又费钱。 这还没完,为避免涂料被灰尘附着而失去效果,F-22在待命时,需要在设有空调系统的机库里,进一步堆高维护费用。
由此可见,至少我们知道美国空军的F-47必须修正F-22的这两处缺点,才能成为合理而有效的主力战机。
若要增加战机航程与作战半径,首先需要推力更强大,同时还要省油的发动机,为此,奇异公司接近完成的XA100自适应发动机,就显得特别关键。
现行的涡轮发动机有2道气流,其一是经过核心压缩机再充分燃烧的「核心气流」(core airflow),以及不通过核心机,只被风扇搅动就向后排的「旁通气流」(Bypass Airflow)。 核心气流推力大,但相当耗油; 旁通气流推力小,但相对省油。
战斗机的发动机为需要高速飞行性能,所以都是小旁通比发动机,F-22的F119发动机,旁通气流仅是核心气流的0.3倍,F-35的F135发动机,旁通气流是核心气流的0.5倍,已是所有战机发动机里最省油,推力最大的一种。
然而,奇异公司又设想了「第3道气流」。 它可以通过活门的调节,在需要高速飞行时,进入压缩机,增强核心气流的推力; 而在巡航飞行时,第3道气流就绕过核心机,成为旁通气流的一部分。 根据奇异公司的说法,如果F-35战机加装XA100,航程可以增加35%,弹药携带量也可以更多。
然而,由于F-35已经定型,XA100只能用在空军型的F-35A身上,这使得美国空军的F-35后续改进,不会使用XA100发动机。
但是,这么好的发动机,不应该就此埋没。 未来应用在第六世代战机身上,就显得合情合理。
战机的气动外型,也是增加飞行效率的办法,目前已知,翼身融合一体的飞翼型是最善用空气力学的造形,而且它还换来两个好处:较大的机身内空间(就有足够的空间装填燃料与弹药),以及先天的雷达隐身效果。
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曾在2019年的超级的广告,展示他们的6代战机概
于是我们会发现,类似B-2、B-21那样的造型,或是中国的歼36、歼50都符合这个特质。
还有一个问题,如何在飞翼造型前题上,还能保持空优战斗机所需要的高度灵活性? 这时候可能就需要向量喷嘴、新的副翼设计,以及喷气式副翼技术。
甚至美国长年以来不考虑的前翼,或许都被纳入考虑。 在以往,美国研发单位认为前翼会破坏雷达隐身性,但可能现在观念改变了,在特朗普所展示的F-47概图上,出现了一对前翼,看来美国研发部门打破了以往的坚持。
只是,随着科技的复杂,以及原料与成本的持续垫高,第六代战机的研发可能是一项极为烧钱的项目,按特朗普短视近利的个性,随时有可能因为看不到成果,就半途终止了研发经费,届时又需要重新评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