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访沙前夕,这个中东土豪再出手,拿出1000亿美元大单购买美式武器,但美国只愿出售基础装备,拒绝向沙特提供真正的尖端武器F-35。
美国如此设限,既因维护以色列军事优势,也因对沙特信任不足,然而国际军火市场上,沙特早已开始与中国建立军事合作。
中国歼-35能否成为沙特新选择?美式条件会促使沙特转向何方?
作者-山
千亿美元换来的尴尬
沙特王国的军购清单总是让世界瞠目结舌。这次为迎接特朗普访问,沙特再次掏出了1000亿美元的天价支票。然而,这笔堪比小国年度GDP的巨额资金却只能换来一批C-130运输机和雷达系统等"家常便饭"。
最令沙特失望的是,他们最渴望的F-35隐身战机依然遥不可及。美国国务院对外宣称,F-35只能卖给"特定国家",比如北约盟国、日本和澳大利亚。这种说辞背后,是美国对沙特的深度戒备和战略提防。
尤其值得玩味的是,200亿美元的预算仅能购买约82架MQ-9B无人机。这种无人机在也门战场上可谓"战绩惨淡",短短几个月就被胡塞武装击落超过20架,堪称价格与性能严重不匹配的典型案例。
沙特如同一位手持百万购物袋的土豪,却在高档商场的VIP区域前被礼貌拒之门外。这种花高价买次品的尴尬处境,让沙特决策者不得不思考,除了美国,国际军火市场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当他们转头环顾四周,中国正悄然成为一个越来越不能忽视的选项。毕竟,军购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关乎国家安全主权和战略自主的重大决策。
信息源:外媒:美拟售沙特超千亿美元武器 2025-04-27 11:00·参考消息
美国军售背后的战略枷锁
打开沙特与美国的军购历史账本,数字令人咋舌。特朗普首次任期内,沙特曾一口气订购1100亿美元的美式武器;而在奥巴马时代,沙特也掏出了600亿美元的大单。美国总统每次访沙,几乎都能带回一份令华尔街垂涎的丰厚订单。
然而,这些天价军购背后隐藏着一系列让沙特难以下咽的附加条件。美国不仅要求沙特限制与中国的科技合作,还试图借军售杠杆迫使沙特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沙特在2017年购买的4艘濒海战斗舰,原价高达112亿美元,足够买下16艘同类中国战舰。
拜登政府时期,因"卡舒吉事件"和也门战争,美国国会一度禁止向沙特出售进攻性武器,直到2024年禁令才被解除。这些时断时续的供应链和附加政治条件,让沙特深刻体会到过度依赖单一武器来源的战略脆弱性。
与其说沙特在购买武器,不如说在支付一份对美国的"战略保费"。这种模式实际上是美国"中东秩序"的维护工具——通过控制高端武器供应,美国得以在中东地区保持影响力。
随着沙特王储萨勒曼推进"2030愿景",寻求国家发展的战略自主,这种近乎单向的合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沙特日益增长的独立防务需求。
歼-35的性能与出口前景
当沙特被拒之门外,中国的歼-35战机正以迅猛的速度成长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一匹黑马。2024年11月珠海航展上,这款搭载国产发动机的中型隐身战机正式亮相,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同时拥有两款第五代战机的国家。
从技术层面看,歼-35的实力不容小觑。其雷达反射面积约为0.01平方米,与F-35相当;双发动机设计提供了更高安全性;搭载的霹雳15空空导弹射程达200公里,比美国同类导弹还多出40公里。
更令人瞩目的是,歼-35的隐身技术采用3D打印龙骨框架,特殊部件和超材料蒙皮实现整体隐身涂层,技术含量毫不逊色。
中国空军试飞员李兰星透露,歼-35系列飞机试飞表现出色,作战效能试验比重不断增加。这意味着该战机已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实战应用阶段。
相比之下,美军F-35项目研发成本高达700亿美元,单价高达1.3亿美元,性价比明显不及歼-35。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武器出口上不附加政治条件,这对寻求战略自主的沙特而言极具吸引力。虽然从军事角度看,引进一定数量的中国战机不会改变沙特空军以西方装备为主的格局,但却能有效打破美国的技术垄断,为沙特创造更多外交和战略回旋空间。
这种"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路,恰恰符合当今多极化世界的战略趋势。
沙特的多元化军购之路
在国际军火市场的大棋局上,沙特正悄然进行着战略调整。早在几年前,沙特就已从中国引进无人机及其生产线,这一举措被视为沙特军购多元化的重要信号。与其说这是单纯的装备采购,不如说是沙特在地缘政治格局变动下的战略自保。
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近期与特朗普通话时表示,计划在未来四年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然而,这一投资并非全部用于军购,而是涵盖了石油、基础设施、科技等多个领域。
沙特正试图将军事关系嵌入更广泛的经济合作框架,降低对美国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度。
从实际操作看,沙特引进中国歼-35的最佳策略可能是采取"小步快跑"的渐进式路径。比如先引进24至36架作为试水,既能避免引起美国过度反应,又能实质性地增强沙特的战略自主性。
毕竟对一支拥有近500架战机的空军来说,这种小批量引进既不会改变整体结构,又能有效撬动谈判杠杆。
随着美国地缘政治重心东移和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中东地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战略再平衡。沙特等海湾国家不再满足于做美国的"军火提款机",而是更加注重国防工业的自主发展和供应渠道的多元化。
无论最终沙特是否引进歼-35,这种多元选择的战略思维已经不可逆转。在未来的国际军火市场上,买方的议价能力将逐步增强,而中国作为新兴军火出口国的地位也将随之水涨船高。
结语
军售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棋子。沙特在美国控制与自主需求间寻求平衡点,其选择将影响中东地区权力格局。
中国武器正加速走向世界,具有性价比和无政治附加条件双重优势。各国军备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军火市场正悄然变化。
国际武器采购的主导权正从卖方转向买方吗?军购背后的战略考量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