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费者通过四台手机在瑞幸咖啡小程序发现同一门店、同一饮品的价格在不同账号中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瑞幸的生椰拿铁在四个账号中分别显示为9.9元、10.9元、10.9元、13.9元,最高差价达40%。更让人瞩目的是在四台手机中,消费频次高、积分达10078分的“黑金鹿”会员账号价格最高,而新用户或低频账号则享受最低价。而类似生椰拿铁的价格在多个不同产品上都存在,差价甚至高达6元,购买会员卡的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支付更高价格。



这一现象传出后,被消费者质疑瑞幸是否“大数据杀熟”。消费者普遍认为,瑞幸的定价策略违背了“老用户忠诚度应获回馈”的常识逻辑,反而形成“买的越多越贵”的逆向激励。

针对价格引发的争议,瑞幸迅速做出回应,表示价格差异源于优惠券的“随机发放”及门店活动差异。新用户比老用户更能获得优惠券,而部分高频用户因优惠券失效或活动门槛变化,实际支付价更高。有消费者表示,放弃支付后可能触发“挽留优惠券”,进一步加剧价格波动。

而瑞幸的定价争议与其近年战略调整密切相关。近几年,瑞幸在推行“精细化运营”,允许门店根据租金、物流等成本调整价格。一个城市不同地区的价格都不一样,但是费者对“同一城市不同门店价差3元”的感知更直接,容易引发不满。

且瑞幸的会员卡本应提供专属折扣,但用户发现会员价甚至高于非会员。这种被认为是“付费反被割”的体验,严重削弱会员权益的吸引力,导致用户流失风险上升。

近几年,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越来越高,而瑞幸的“价格迷雾”本质是算法经济时代商业逻辑与消费者权益的碰撞。这种依赖动态定价提升客单价,但透明度缺失容易引发信任危机。

消费者一旦认为品牌有“大数据杀熟”的趋势,最后终将付出信任流失的代价,甚至引发舆论风险。瑞幸的“价格迷宫”既是算法时代的商业缩影,也是消费主权觉醒下的警示案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