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更是连接个人梦想与家国发展的桥梁。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稳就业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一道关乎民生福祉、社会和谐的必答题。近期,从国务院新闻办多部门联合解读稳就业政策,到人社部等发布助力青年就业创业的“17 条举措”,一系列动作彰显着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而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就业大省,积极响应,聚焦就业优先政策,以一套刚柔并济、精准有力的“组合拳”,扎实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全国稳就业工作提供了生动的“山东样本”。
山东打出的“组合拳”,第一招便是政策引领,构建协同体系。山东将高质量充分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上为就业工作定调护航。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全国北方区域就业集聚区,以点带面,辐射全省。通过分类归集发布重点产业企业用工需求,实现劳动力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让人才之水在产业发展的河道中奔腾不息。同时,发挥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的就业“双引擎”作用,对就业示范效应好的 “十强产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特优新”个体工商户提供用工支持等专项服务,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稳岗扩岗的积极性,奏响就业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乐章。
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是山东稳就业“组合拳”的关键一招。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群体中的“生力军”,承载着社会的希望与未来。山东每年毕业生数量众多,做好他们的就业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2024年创新打造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助推器”,22所试点高校的成功实践,辐射带动全省毕业生就业创业,2024届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高于去年同期。赋能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举办各类活动1500余场次,线下服务大学生32.3万人次,此外,山东实施的青年就业创业专项促进计划,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基层一线,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对于就业困难群体,山东完善“基本服务+特定帮扶+急难救助”三位一体精准就业援助体系,推广“妈妈岗”就业模式,构建生育友好就业环境。
深化“社区微业”行动,激活基层就业活力。“社区微业”行动,是山东稳就业“组合拳”中接地气、暖人心的一招。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就业工作的“神经末梢”。山东自2023年8月启动“社区微业”三年行动,以社区为依托,挖掘开发各类创业项目,打造创业门店、街区,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创业机会,成效斐然。这一行动,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还增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截至2024年11月底,全省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2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这背后,是 “社区微业”行动的扎实推进,是山东稳就业工作的务实担当。
稳就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山东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口大省意味着庞大的就业群体,就业大省则要求更高的就业质量。如何在保障就业数量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是山东必须攻克的难题。但山东从不畏惧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搭建线上线下就业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企业和求职者;鼓励创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就业渠道……这些举措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山东稳就业的前行之路。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山东稳就业的“组合拳”,拳拳到肉,招招见效。在政策协同、重点群体帮扶、基层就业激活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打出了民生温度,打出了发展力度。面向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推进和完善,山东将继续担当作为,深化就业优先战略,为求职者点亮职业梦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青春动能!(文/张恒)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