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种地,父辈进工厂,到了我们这一代,路真的得自己蹚出来。” 这句简单的话,恐怕戳中了当下无数兰州人,乃至全国许多普通人心底最深处的焦虑与无奈。这不仅仅是代际的变迁,更映照着一个时代转型期个体所面临的普遍困境。

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矛盾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是每年超过一千万的高校毕业生如潮水般涌入就业市场,他们怀揣着知识和对未来的憧憬,却发现理想的彼岸并不容易抵达。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正悄无声息地侵蚀着那些曾经被认为是稳定、可重复的岗位,引发一波又一波关于“裁员”、“优化”的讨论,加剧着本就激烈的竞争。打开兰州的招聘网站,很多人会直观地感受到寒意:职位数量似乎在减少,那些精心准备、投递出去的简历,绝大多数都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职业选择的路径变得异常狭窄。想要挤进那些光鲜亮丽的“大厂”,其难度不亚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将目光投向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又常常要面对经营不稳定、福利保障不足、“朝不保夕”的风险。就连那些曾被视为“最后退路”的灵活就业岗位,比如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也早已卷入红海,平台抽成增加、单价下降、合规要求趋严,让这条路也变得越来越难走,不再是轻易可以托底的选择。

即便是那些已经在职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兰州人,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背景或资源作为支撑,日子也未必轻松。绩效考核的压力可能让你长期处于垫底的尴尬境地,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减半的工资、被取消的年终奖。内部晋升的通道往往拥挤不堪,“竞聘内卷”成为常态。更不用说,那些似乎永远也加不完的班,正在无声地侵蚀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置身于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找一份合适又稳当的工作太难了”、“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感慨,几乎成了许多兰州人日常交流中的高频词汇。

然而,生活总是在绝望中孕育希望,变革的种子也往往在最困难的时期悄然萌发。进入2024-2025年这个周期,就业市场似乎也开始显现一些新的动向和政策信号。比如,电商巨头京东高调宣布进入外卖行业,并打出为骑手“免费缴纳五险一金”的旗号,这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现有平台的用工模式,也吸纳了一部分就业困难群体。再比如,海尔、美的、大疆等一些制造业和科技行业的头部企业,开始公开宣布推行“强制下班”或类似的反内卷措施,试图在效率与员工福祉之间寻求新的平衡。与此同时,广东、福建等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从今年早些时候开始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用工,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零散的信号,似乎预示着某种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至少是在尝试回应社会对更公平、更体面劳动的呼唤。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层面也出台了重量级的政策方案,旨在系统性地应对当前的就业挑战,为更多人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和创业平台。今年3月27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 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该方案从挖掘岗位潜力(七个方面)和支持重点群体(六个方面)两大维度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包括强调要放大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通过保障重点民生服务(如养老、托育)来促进就业、鼓励和引导劳动者到城乡基层服务、加大对企业的减负稳岗支持力度以鼓励其更多吸纳就业等等。这表明,决策层对于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并试图通过一套组合拳来稳住就业基本盘。


在这样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兰州也迅速行动起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稳就业、促创业的地方性配套政策,从公开的信息来看,其力度和覆盖面都颇为可观。2024至2025年,兰州明确表示将积极落实国家层面的稳岗返还、税收优惠、就业补贴等普惠性政策,同时着力开发更多能够发挥高校毕业生专业所长的就业岗位,并特别强调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支持力度。

具体的行动已经展开。在稳岗返还方面,截至今年1月的数据显示,兰州已向近两万户参保企业发放了超过2亿元的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并为近五万户参保企业减免了近6亿元的失业保险费负担。在税收优惠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从今年1月起,甘肃省统一将非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增值税预征率下调至0.5%,这对于当前面临较大资金压力的房地产企业而言,无疑是一项实质性的减负措施,也间接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就业稳定。

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兰州正努力向上争取更多支持未就业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项目指标,同时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录(聘)规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即认即引”机制正在推进,鼓励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等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辅以进站津贴(15万元)和奖补(50万元)等激励措施。对于更广大的未就业毕业生和失业青年群体,兰州则强调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提升县域的就业吸纳能力,并承诺落实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能够实现就业。

为了更好地对接供需,兰州还在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例如,实施“兰州启航”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建设创业孵化基地,试图营造一个互助共生的创业生态。同时,构建所谓的“1+8+N+X”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旨在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匹配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让政策真正落地、惠及民众,兰州在一些具体的操作层面也做出了不少探索和部署。城关区尝试了“人才夜市”、结合人工智能的“直播带岗”、打造街道级别的“就业智能化云服务平台”、探索“3D虚拟就业空间”等新颖的服务模式。同时,在雁滩地区打造标准化的“零工市场”,并在多个街道设立“零工驿站”,常态化地组织用工对接。七里河区则在推进“金城就业360”服务之家建设,强调为求职者提供个性化的登记、匹配服务,并耐心解读各项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在稳定就业的同时,促进创业也是政策发力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城关区近期就发布了年度《创业带动就业项目补助资金》的申报通知,面向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合作社、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特定困难群体(如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等),提供每年最高可达15万元的补助,用于覆盖办公设备购置、场租、培训、社保缴纳等运营成本。市级层面也在通过“兰州e创”智慧服务平台,公开征集和推介优秀创业项目。此外,诸如“欧美同学会西北海创中心”等平台的落地和相关活动的举办,也显示出兰州希望借助外部资源和“海归”力量,为本地创新创业生态注入活力的意愿。

毫无疑问,这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的出台和实施,正在为兰州的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注入新的变量和可能性。它们为那些在求职路上感到迷茫的年轻人、为那些希望通过创业闯出一片天地的奋斗者,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平台支持和真金白银的补贴。当然,政策从纸面落到实处,再到真正显现效果,往往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这些措施能否有效对冲宏观经济下行和结构性失业的压力?能否真正缓解“找工作难”的普遍焦虑?能否让兰州的就业形势迎来一个实质性的拐点?


一点思考

  • 那么,面对兰州当前推出的这一系列稳就业、促创业的政策“组合拳”,您认为哪些措施可能最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效果?

  • 在政策执行层面,又应该如何确保这些投入能够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人群和企业身上,避免资源浪费或“空转”,真正让普通人感受到就业环境的改善和创业机会的增加?

法律支持


声明:本公众平台致力分享有价值的内容,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存在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本公众平台所刊载的内容、产品、服务均由品牌方提供。涉及版权、产品服务和质量等所有信息和一切法律责任由内容提供方负责,与本平台无关。文中全部内容本公众号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