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主要盛行于北方地区,在南方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较为少见。然而,在桂林,一位“90后”年轻小伙不仅精通此技,还积极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他就是2024年“桂林工匠”荣誉称号获得者,桂林市象山区林泽工艺品销售工作室负责人、技师周林泽。



近日,记者来到周林泽所在的象山区田心村。刚在村口站定,就见身着黑色T恤的周林泽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从拐角处缓缓驶来。跟随他穿过错落的居民楼,便来到了他的工作室。从外观上看,这栋建筑与普通民居并无二致,但步入室内,一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桂林面塑”牌匾格外醒目。周围陈列的面塑作品栩栩如生,与牌匾交相辉映,瞬间让这方空间焕发出不凡的光彩,无声地诉说着这位匠人的传承故事。

祖辈薪火掌心涅槃

周林泽,1991年出生在象山区田心村。六岁那年,父母外出打工,他开始跟着外公陈来喜生活。陈来喜是家族面塑技艺的第三代传人,周林泽的童年便在外公的面塑坊中度过。“我们家从外公的父亲那一代起,就一直以制作并售卖小面人为生。我从小跟着外公生活,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和面。”周林泽回忆说,“当时年纪小,只觉得做这个太辛苦,心里不太喜欢。”尽管如此,日复一日揉捏面团的记忆成为岁月不可磨灭的烙印。在外公的言传身教下,15岁的周林泽开始系统性学习面塑技艺。



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在周林泽上初三那年,外公的离世让他痛失至亲,却也将技艺传承的薪火悄然递到他的掌心。“外公把他那套牛角工具留给了我,并叮嘱我不要嫌弃这门手艺,因为我的学费、伙食费都是靠这小小的面人挣来的。”那一刻,少年周林泽深刻感受到了传承的重量,也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将面塑技艺学好、发扬光大。

初中毕业后,周林泽开始学习烹饪专业。得益于儿时与面团打交道的经历,他在烹饪领域如鱼得水,天赋尽显。仅仅学了一年,周林泽就在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广西赛区的赛场上一举斩获中西面点两个项目的第一名,同时也将食品雕刻项目的第一名收入囊中。随后,他代表广西参加全国比赛,也荣获了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全国赛学生组食品雕刻项目的一等奖。

即便沉浸在烹饪技艺的钻研中,周林泽也从未放下对面塑的热爱,每天都会花至少两三个小时钻研面塑技艺。对于他来说,那一方小小的面团早已成为生命里割舍不断的牵挂,藏着他与外公的独家记忆。



中专毕业后,周林泽留校任教,成为一名教学烹饪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怀揣着将面塑发扬光大的梦想,尝试把面塑融入课堂教学。但在当时,面塑还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他想实现这一想法遭遇了诸多阻碍。领导不理解,学生不感兴趣,同事们调侃地叫他“泥巴周”,可这些都没能让他退缩。为了证明面塑与餐饮的紧密联系,他远赴四川成都寻找相关材料。即便如此,他的努力依旧没有得到学校的支持。

2021年,周林泽毅然辞去了安稳的教师工作,全身心投入面塑事业中。这一决定当时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但周林泽凭借着对面塑的热爱,独自踏上了这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古法新炼面里乾坤

辞职后的周林泽,回到外公当年守着面案的老地方,开始以面塑为生。此时的他,深刻体会到外公当年的不易,也更加坚定了传承面塑技艺的决心。他深知,传统手工艺要想在现代社会立足,创新是关键。



在一次制作“婚书”作品时,面塑出现长斑点、有酸味的情况,这让周林泽下定决心改良配方。此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配方。他以桂林三花酒、糯米粉、凡士林等为原料,经过反复试验,不断调整配方。为了探寻更好的配方,他甚至买来广州面塑师傅的作品去化验成分,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发出了无需添加化工原料就能防腐防潮的第七代配方。

在面团配方创新的同时,周林泽还在面塑的其他方面进行大胆革新。他用铁丝搭建面塑的“骨骼”,突破了面塑作品的形体局限,让作品更加生动挺拔;在色彩运用上,他选用绘画颜料,使面塑作品不仅色彩绚丽,还能防霉防潮、永不褪色;在工具制作方面,他精心打造出精巧、标准的面塑套装工具,让创作更加得心应手;在作品设计上,他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作出许多风格独特的作品。

近年来,他的面塑作品《红色记忆》在“喜迎二十大”全国首届面塑艺术展中展出,参展作品《逍遥山水间》也获主办方收藏。不仅如此,他还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金手指泥面塑大赛金奖,多次在国外大赛中获奖。在他的努力下,桂林面塑于2023年正式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4年,他本人也被评为“桂林市非遗传承人”。

传习造血匠魂不熄

自从下定决心传承面塑技艺以来,周林泽从未将目光局限于个人工作室的方寸之地,而是以艺术火种播撒者的姿态,用指尖的面塑技艺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一条独具匠心的道路。

他巧妙地将古老的桂林面塑与现代产业脉络相融合,通过与文创、旅游、电商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开发出一系列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色的产品。其创作的面塑作品不仅富有艺术价值,更在国内外艺术展览中屡获殊荣,成为收藏家竞相追捧的珍品,让桂林面塑的文化影响力通过艺术收藏的渠道辐射得更广。


周林泽(右)正在给徒弟示范如何用铁丝搭建面塑“骨骼

更为可贵的是,周林泽以传统工艺为纽带,为当地农民铺就了一条致富新途。目前,他的工作室汇聚了来自桂林、百色、河池、贺州等地的35名成员,其中包括3名残障人士。通过系统传授面塑技艺,他帮助学员在当地建立手工作坊,构建起从制作到线上自媒体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工作室年销售各类面塑作品上万件,不仅让农民在传承技艺中实现自我价值,更通过可观的经济收入切实改善了生活条件。

多年来,周林泽始终以匠人之心守护文化初心,甘当传承路上的“摆渡人”,积极做好桂林面塑传承的传帮带工作。他先后收莫华剑、董荣至、杨诗琴、宋诗文、李杰、李富权等18人为徒,教授徒弟捏制面塑表情、身段以及揉面的技巧,指导推荐徒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其中,杨诗琴获第二届全国金手指面塑大赛(少儿组)金奖,董荣至获第四届全国金手指泥面塑大赛(少儿组)金奖。莫华剑的面塑作品《国泰民安》参加了“喜迎二十大”全国首届面塑艺术展。


周林泽向小朋友展示如何制作面塑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带着面塑作品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的展示现场,登上广西新兴领域青年成长交流会的舞台,在一次次公益活动中,让面塑技艺褪去蒙尘,以鲜活的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他通过每一次交流、每一件作品,向人们讲述桂林面塑背后的文化故事,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这项古老技艺的魅力。


周林泽在公益活动中展示技艺,让面塑以鲜活的姿态展现在众人面前

从家族技艺的传承者到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周林泽用二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让桂林面塑从家族的小作坊走向了世界的大舞台,也让“工匠精神”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每一个精心雕琢的作品、每一次耐心细致的教学、每一场充满热情的文化传播活动。

而对于“工匠精神”,周林泽有着质朴却也深刻的解读:“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做好每一样作品。做工匠对我来说,是一件开心的事。”这份开心,源于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也正是这份质朴的热爱,成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的不竭源泉。

来源丨桂林日报(记者黄敏 实习生唐晨曦)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