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审越来越重要。4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承担第七批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场评审等工作,2024年9月首批入学的“非遗保护”专业的学生与学院其他师生组成支援队伍,参与到评审各环节的具体工作中。这意味着,辽宁省的“非遗”评审工作从此具备了再上一个新台阶的动能。
大连工业大学2022年获批设置的东北地区第一个非遗保护本科专业,2024年9月迎来第一批学生,共47人,专业属于艺术设计学院,依托“辽宁省艺术设计与科技融合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艺术与科技重点实验教学中心”和“辽宁省艺术与科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立足东北和全国非遗人才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非遗学科理论功底和跨专业、跨学科意识,掌握系统的非遗创新实践能力,能从事非遗和民族文化设计领域的保护、传承、创新开发、产业服务、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并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本次评审过程中,这批学生协助整理各申报单位提交的文本材料和影像资料,保证评审专家及时准确获取所需信息;负责来宾、申报单位代表及专家评审团的接待与指引,确保评审流程有序、高效;协助场地布置,检查音响、投影等设备运行情况,为评审展示环节做好技术支持;在评审现场维持秩序,处理临时突发情况,协助后勤部门做好保障等。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专家评委和活动主办方的一致好评。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逐渐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承载着现代社会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尊重与创新性传承的使命。大连市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文化重镇,拥有222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级7项和省级26项。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方历史记忆与文化精神。通过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社会认同感,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非遗项目借助高校平台实现了品牌打造、推广传播,非遗保护与高校教育实现了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如北京联合大学着力打造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在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非遗领域全面开展非遗传承、研究和传播工作,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慧资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通过深入地方非遗项目,专业师生得以直接接触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真实对象,在田野调查、文化梳理、数字化记录等环节中深化专业技能。同时,高校依托学科优势与科研力量,为地方非遗项目提供了系统的保护规划、学术研究支持及创新转化路径。通过校地合作,不仅推动了地方非遗的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也激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推动非遗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郭利芳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张锡明 记者范佳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