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这一段,是本经的序文。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
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次弘法是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鹿野苑是在中天竺(印度的中部)的一个小国家——波罗奈国。鹿野苑,或者称为鹿林、鹿苑、仙苑,里面养了好多的鹿,有好多仙人,都在那儿用功修道,是个幽静、理想的世外桃源。
四谛是哪四种真理呢?就是苦、集、灭、道。这四个字,是佛教说明世出世间的根本法则:
苦:一般人说你们学佛的人太消极了,一开口就是苦啦、无常啦、空啦!事实上,人生到处充满了痛苦,是逃避不了的事实。经中告诉我们,人生的痛苦太多了,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等。
这许多苦是从哪儿来的呢?就是我们起惑造业而招来的。我们平常所作所为,犯下好多的罪恶,而感到这样的苦,苦是个结果。
集:六道里面所有的众生,从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等许许多多的烦恼所形成的业力,集为三界六道的苦果。如果不是我们自己造下这种种的恶业,也就不会感得如此的苦果。明白了苦的来源,遭受到不如意,就不会怨天尤人了。我们的痛苦,纯粹是自作自受。既然是自作自受,就不是什么天呀、神呀,给我们的赏罚了,因此,我们也必须通过自己的修行,来断除这些烦恼业力。
灭:许许多多的痛苦、烦恼,都是可以消灭的。消灭到最后,没有痛苦烦恼了,是种寂静妙乐的境界,佛教称为涅槃,那是解脱的境界,不是凡夫俗子所能体会到的。总而言之,痛苦没有了,烦恼也没有了,到最后证果──达到涅槃的境界,称为灭。灭是出世间的果报。
道:我们知道了痛苦和形成痛苦的烦恼业力,我们也知道了涅槃的境界,那么,我们该怎样去灭苦断集,以期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呢?那就需要修道。道是一种修持的功夫,让我们步上成佛或者证罗汉果的修行方法。
总而言之,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法的四大纲要。
接着再讲法轮,什么叫法轮?这是说佛法就像车轮一样:第一,佛法能够摧伏我们内心的烦恼,把我们内心所有的肮脏都碾碎消除掉,正像车的轮子,它能够把崎岖不平的道路碾碎、压平;第二,轮有运载之义,一辆大车可以把这个地方的东西,运载到那个地方去,佛法也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觉悟以后,把他内心所觉悟的讲出来,转输到我们的八识田中,大家听讲了佛法以后,把佛教的四谛八正道等种种道理再转述给其他人听,让大家都能了解佛法,这样,佛法就好像车轮一样旋转不息,称为转法轮。
四谛,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第一次说法所讲的内容。“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是我们知道人生是充满痛苦的,就要断除这许多的集──烦恼,必须修道,以期达到灭(涅槃)的目标。
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教主释迦牟尼佛到鹿野苑去转四谛法轮,是对五比丘说法,所以经文上说“度憍陈如等五人”。这五个人就是:一、阿湿婆,又称阿说示,翻成中国话叫马胜,有时也称他为马胜比丘;二、跋提:中译为小贤;三、拘利:或称为摩诃男,中译叫大名。以上三位属于悉达多太子父系的亲戚,另有两位是他母系的亲戚,就是:四、憍陈如:中译是火器,或者译为初解,意思就是胜解,他本来是印度拜火教外道;五、十力迦叶:中译为起气。
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三转四谛法轮,他们当中,根机利的,先证果了;根机差一点的,比较慢一点证。总而言之,这五个人最后都证得了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