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除妄想 趋于安定

打坐调身、调呼吸,是为“定”服务的,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深入地禅定。禅定是一种境界。如果身体的四大能轻安下来,也是很好的,代表你的身很好,呼吸也无挂无碍,分别念、散乱心都停下来了。

禅堂里是快刀斩乱麻的,所以云居山赵州关那有副对联:“到这里不许你七颠八倒,过此门莫管他五眼六通。”那些法的名相、各种各样的东西到禅堂里是用不上的,到了禅堂里,不管什么法都要放下,因为讲什么都是名相而已。在禅堂里,就是扫除妄想,能定下来。


涵盖乾坤 截断众流

所以六祖大师强调“不思善,不思恶”。云门宗里讲三句:“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第一先要悟得“涵盖乾坤”,要明白“什么涵盖乾坤”;第二个就是“截断众流”,是指第六意识的分别念,这个波浪不起,甚至“流”的本质——第七意识流,都能被截掉。能截断第七意识的流,就能够更深入进去,到达里面的光明藏。三关都能参透的时候,就转识成智,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了。

在禅堂里,如果不能伏住妄想,那就还没进禅宗的门,人虽然坐在那里,但是状态还处于分别妄想之中。


水平如镜 非求而至

关于调呼吸,世间有句俗语,叫“一气不来,便成后事”,但是对于禅定来说不是这样。禅定得轻安之后,呼吸越来越微弱,甚至连息都会定住。但这还只是境界,不是目的。要是达到这种境界,自然就会知道,那是非常清凉的。那种觉照是很稳定的。

在禅堂里,初用功的人的心就好像湖面,波浪起伏,业风不停,吹着水波。慢慢地消磨习气,就会越来越平静,业风越来越小,波纹也越来越小,再到后来我们心灵的水面会一波不起,偶尔起个微小的涟漪都能感受到。最后会连涟漪都没有,水平如镜。这些都是禅堂里的境界,这不是求出来的。我们也不要去求境界,修行是要超越一切相的。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佛教慧日,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