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蓝皮书项目的工作安排,郁金香陪伴受委托作为协作单位承担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工作的取样和施测工作,于2024年3月至2024年5月期间集中进行调研。
今年4月17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据了解,本年度蓝皮书联合全国79家机构(包括郁金香陪伴在内),采集了覆盖各年龄段的逾17万份问卷,剖析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服务需求。
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系统揭示了中国不同人群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与干预效果。一、2024年国民心理健康情况
1. 心理健康风险:年龄、性别与地域差异显著
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呈现鲜明的年龄与性别分层。
抑郁水平在18-24岁青年群体中达到峰值,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下降趋势,但女性降幅(54%)远高于男性(25%)。这一现象可能与社会角色期待相关:青年女性面临职业发展、婚育压力等多重挑战,而中老年女性因家庭角色稳固或社会支持增强,心理韧性提升。
焦虑水平同样呈现“女性高于男性”“城市户籍高于农村户籍”的特征,城市人群的快节奏生活、高竞争环境与信息过载或是潜在诱因。值得注意的是,6.5%的成年人存在3个及以上持续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超过5天/周),此类群体亟需干预。
抑郁水平和焦虑水平分别反映抑郁量表和焦虑量表得分均值,并非临床评估诊断的抑郁症、焦虑症。
图1. 不同性别在各年龄组的抑郁平均水平
2. 自评健康:主观认知与客观指标的关联
尽管84%的女性和87%的男性自评心理健康“较好或非常好”,但这一乐观倾向与客观指标存在微妙差异。心理健康问题自评普遍高于身体健康问题自评约8个百分点,可能反映公众对“心理健康”概念的认知偏差——将短期情绪波动等同于心理疾病,或低估身体亚健康的负面影响。
然而,高风险群体的自评结果具有重要预警价值:在自评“很不健康”的个体中,70%以上存在抑郁或焦虑高风险,且多维心理健康指数(如情绪体验、认知效能)显著低于常模。
进一步分析发现,情绪体验维度的评分差异最大,例如自评“很不健康”群体的情绪指数仅为320分(常模500分),提示情绪调节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核心短板。
图2. 不同自评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多维心理健康指数
二、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在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方面,社会支持与生活方式发挥了突出作用。
除以往《心理健康蓝皮书》关注的总体社会支持水平以外,婚姻状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显著。已婚人群抑郁水平最低,未婚、离异或丧偶群体的风险逐级上升。
图3. 不同婚姻状态下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对比
超长工作时间(日均超10小时)群体的抑郁水平较其他组别升高23%,印证了“过劳”对心理健康的侵蚀效应。
图4. 不同工作时长下的抑郁水平对比
健康生活方式则是重要的保护性因素。随着每周平均运动频率的提高,无论是轻度抑郁风险,还是抑郁高风险的比例都在逐级下降。每周运动≥4次的群体抑郁高风险比例降低为不运动组的三分之一。
图5. 不同运动频率下的抑郁风险对比
研究同时发现,体质指数(BMI)与心理健康呈“U型曲线”——BMI正常或超重成年人群心理健康状态最佳,而低体重(BMI<18.5)与肥胖(BMI≥28)群体抑郁风险较高。
图6. 不同体质指数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对比
有趣的是,网络购物频率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最常见的网络购物频率是“一个月少于一次”,女性最常见的则是“一周多次”,显然虽然都参与网络购物,但是使用频率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不同网购频率下抑郁水平的检验发现差异显著(F=7.496,P<0.01)。具体来说,两性都呈现出网购频率与抑郁水平正相关,但差异在于,男性主要是极少数网购“一天多次”的人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更低频率者;而女性则是购物频率从低到高,抑郁水平也逐级升高。
图7. 不同网络购物频率下成年男女的抑郁水平对比
三、国民心理健康服务状况
本次调查以心理咨询服务为代表调查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调查发现,对于心理咨询感到“很便利”和“比较便利”的人数总计占59%,与2022年调研的55%非常相似,略微增高。同时,针对使用过心理咨询的调查对象询问其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满意度,发现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数总计占73%,接近2022年的78%,而略微偏低。总的来说,本次调查中心理健康服务的便利性和满意度与2022年接近。
图8. 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便利度感知
图9. 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与此同时,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率低下成为突出短板。在2023-2024年期间的多次心理健康素养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素养的3个子问卷中,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的达标率均最低。多数居民对一些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重要知识点还不掌握。例如,题目“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应当经常表扬孩子聪明”的正确率最低,仅有6.9%。正确率最低的题目主要聚焦在子女养育、情绪调节、睡眠、心理疾病的识别与治疗等方面。这些内容既是心理健康素养的薄弱因素,也是心理健康科普的重要领域。
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学业状况调查报告
近几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叠加学习问题引发家庭、社会广泛关切。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针对家庭和学校这两大关键因素,对五万余名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开展调查,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各占约1/3,51.4%为女生,48.7%为农村户口,33.3%为独生子女,调查包括8937名留守青少年。本报告聚焦于父母、老师、同伴的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同时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学习表现、品质、动机、效能感等的关系,并基于调查结果对进一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家庭支持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更低
1. 留守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风险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调查结果显示,在父母均外出的青少年中有29.2%存在抑郁风险,只有母亲外出或只有父亲外出两个群体中的抑郁风险的比例也分别达到28.3%和27.1%,高出非留守青少年十余个百分点。同样,留守青少年中存在焦虑风险的比例也显著高于非留守青少年。
2. 父母情感支持高、亲子交流频繁的青少年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更低
本次调查表明,受母亲情感忽视程度高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的比例高达40.1%,焦虑比例也升至23.1%。而母亲情感忽视程度低的青少年中抑郁风险比例为8.2%、焦虑风险比例为5.8%,父亲忽视的结果与此接近。此外,亲子间“进行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沟通”的频率越频繁,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风险越低,如在“经常”沟通这组,总体存在抑郁风险的比例为6.7%,抑郁高风险占比为1.3%,焦虑风险比例为5.0%;而当父母从来不就心理健康内容与青少年沟通时,青少年中46.2%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风险,约18%属于抑郁高风险,近1/3有焦虑风险。
二、学校中人际支持高,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更低
1. 师生关系好、班主任公平度高,青少年抑郁和焦虑风险更低
认为和老师关系生疏这种描述越不符合自己情况的青少年,存在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比例越低,在“完全不符合”这组,抑郁和焦虑风险比例分布为7.4%和5.1%;“完全符合”这组中,超过一半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逾1/3有焦虑风险。班主任在营造和形成班级这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微环境中起到关键作用。认为班主任公平度高的学生中,抑郁和焦虑风险比例分别为12.3%和8.2%,认为班主任公平度“较差”和“很差”青少年中,分别有41.9%和44.9%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24.6%和31.3%存在焦虑风险。
2. 缺乏朋友关心、同学关系差的青少年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更高
调查结果显示,报告朋友从不给予自己关心的青少年中,有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风险比例为19.3%,随着获得朋友关系的频率增加,抑郁和焦虑风险均有所下降。认为班级同学关系很差的青少年中超过1/3的青少年都处于抑郁高风险,总体逾六成存在抑郁风险,超四成有焦虑风险。
三、心理健康与青少年的学习状况密切相关
1. 心理健康状况好,青少年表现出的学习问题更少
青少年有抑郁或焦虑风险时,有更高比例频繁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在无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经常或每天不想上学的不到5%,而在轻度抑郁风险和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分别高达20.2%45.4%无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仅有4%存在“不做作业或抄作业”的问题,约3.5%会考试作弊,而在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作业和作弊问题分别升至17.1%和14.0%。同样的,有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存在这些学业问题的比例也显著高于无焦虑风险的青少年。
2. 心理健康状况好的青少年有更好的学习品质
调查结果显示,有抑郁和焦虑风险的青少年报告的学习勤奋和努力程度显著差于无抑郁、焦虑风险的青少年。如无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近六成认为自己很勤奋或学习很努力,而在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仅两成多认为自己很勤奋或学习很努力。青少年的抑郁和焦虑风险越高,应对学业压力、挑战、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越弱,即存在抑郁和焦虑风险的青少年其日常学业韧性的得分显著低于无抑郁、焦虑风险的青少年
3. 心理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内部动机和意义感
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因自身内在的兴趣和需要,而非外在奖励或压力而进行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内部动机往往与较高的持久性、创造性和学习成就有关。内部动机高的个体更看重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掌握。本次调查显示,无抑郁或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八成以上都同意自己学习的目的是真正学会更多东西,而在有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下降至54.1%无抑郁风险或无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仅不到5%同意学习对自己没有意义,而在有轻度抑郁风险的青少年中,同意这一说法的比例升高至12.3%,抑郁高风险中更是达到了28.9%。
4. 心理健康存在风险的青少年学习效能感更低
调查显示,无抑郁风险和无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近九成相信自己能掌握学习内容,而轻度抑郁风险和抑郁高风险的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分别下降至67.4%和50.3%,有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为62.8%。值得关注的是,心理健康不佳的青少年对自己努力与学习效果间的关系更加不确定,无抑郁风险和无焦虑风险的青少年中超过八成同意“只要我努力,就能学会各种学习内容”,而在抑郁高风险青少年中这一比例下降到55.2%。
有留守经历、缺乏父母关怀及亲子沟通、师生关系疏远、同学关系不佳的青少年有更高的抑郁、焦虑风险;心理健康状况好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努力、有更强的内部学习动机;而心理健康风险较高的学生有更高比例不想上学,学业韧性更差,学习效能感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