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突破正在快速抢占市场,而三元电池则退守高端市场,发展势头放缓。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进程中,动力电池作为核心部件,其技术路线的选择至关重要。自2021年磷酸铁锂电池在产销量和装车量反超三元锂电池以来,两者装车量的差距持续拉大。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日前发布数据显示,1至3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130.2GWh, 累计同比增长52.8%。其中三元电池累计装车量25.0GWh,占总装车量19.2%,累计同比下降19.0%;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车量105.2GWh,占总装车量80.8%,累计同比增长93.6%。
在业内人士看来,装车量数据变化趋势反映出电池产业对成本与安全性的双重追求,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优势和技术突破正在快速抢占市场,而三元电池则退守高端市场,发展势头放缓。这种格局变化不仅影响着电池企业的战略布局,也将重塑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国内磷酸铁锂占主导
事实上,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之争已持续多年。回溯到2019年,三元铁锂电池市场占有率65%,占据主导地位。不过,后续随着刀片电池等磷酸铁锂创新产品的陆续推出,以及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的愈发关注,为磷酸铁锂电池需求增长带来了强劲动力。自2020年起,磷酸铁锂电池呈现回暖态势,并在2021年7月实现装车量的反超。今年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56.6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占比高达82.3%。
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装机量的动态变化,体现了行业在性能需求间的战略权衡。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早期,三元锂电池因能量密度高于磷酸铁锂电池,且国家补贴政策向能量密度较高的产品倾斜,在乘用车领域广泛搭载。不过,磷酸铁锂电池也具有显著优势,一方面,安全性更高,起火、自燃事故发生率低于三元锂电池;另一方面,温度适应性更广,低温环境下电量损失较少。此外,磷酸铁锂电池资源可持续性也更强,不含镍、钴等稀有元素,锂资源在地球上储量丰富,成本更低且更环保。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纯电动车目前主力电池能量密度区间在125Wh/kg到160Wh/kg之间。尤其2025年一季度表现比较突出的125Wh/kg到140Wh/kg的电池,占比达到62%,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今年前3个月,电池能量密度160Wh/kg以上的车型占比9%,相对于2024年的16%出现明显下降。“这主要还是磷酸铁锂电池对三元锂电池替代带来的能量密度下降。”
“随着技术发展,以比亚迪刀片电池为代表的优化技术推动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逐步接近三元锂电池,加之政策环境变化,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逐渐提升并反超三元锂电池,目前在乘用车装车量上已占据优势。当前,三元锂电池主要应用于部分高端车型,而普通乘用车、物流车则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张翔说。
持续主导海外市场
市场动态也印证了磷酸铁锂电池加速渗透这一趋势。在行业高景气度下,国内相关厂商不断加大磷酸铁锂材料采购力度,主流厂商订单“爆发”。同时基于市场对高续航里程的追求,企业也不断发力技术优化升级。国泰君安发布研报称,当前动力电池技术正朝着高能量密度与快速充电的方向迭代演进,快充电池需要减少极片厚度以降低内阻、提高倍率,而提高磷酸铁锂的压实密度,则能够在更薄极片厚度下保持甚至提高电芯的能量密度。多家电池企业布局相关产品确立了磷酸铁锂向着高压实密度方向发展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海外市场,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也正不断蚕食三元锂电池阵地。高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月度数据库》统计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全球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228.0万辆,同比增长27%,带动动力电池装机量约118.5GWh,同比增长32%。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配套装机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全球磷酸铁锂动力电池装机份额首次超过三元动力电池,占比49.9%。
在这场技术路线更迭的浪潮中,电池企业的战略选择也存在差异。放眼国内市场,近年来企业凭借早期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已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形成先发优势,相比之下,LG新能源、三星SDI等海外企业则专注于三元路线,忽视了其他技术路线的发展潜力。而在看到磷酸铁锂电池发展前景后,不少此前主攻三元锂电池的日韩企业也开始布局该技术路线。例如,去年1月,韩国电池企业SK On宣布计划最早于2026年启动大规模磷酸铁锂电池生产,据悉,这是SK On首次透露磷酸铁锂电池战略和量产时间规划。
在受访人士看来,中国电池企业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已建立先发优势,未来要巩固和扩大这一优势,需在降本增效方面持续突破。一方面要通过精益化管理和工艺创新提升制造效率,另一方面要深化产业链协同,同时积极拓展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场景,构建更完整的产业生态。
多元化竞争格局
展望未来,动力电池市场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的技术路线分化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必然结果。未来磷酸铁锂电池有望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并主导大众市场,三元电池则依靠性能优势固守高端阵地。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的选择本质上是在多维性能指标间寻找最优解的过程。近年来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装车量的变化,反映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电池性能、成本和安全性的差异化考量。”某行业观察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谈到,“当前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两种技术路线都处于持续优化的过程中,在保证安全性能的前提下追求高性价比,并在提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寻找降本办法。另外,随着技术进步,钠离子电池等新兴技术路线也已经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预示着动力电池技术将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三元锂电池依赖稀有元素,储量有限,长期大规模应用面临资源瓶颈,且存在低温电量衰减明显、起火风险较高等不足。作为全球电池市场主导者,中国占据超过70%市场份额,国内企业在欧洲、南美、东南亚等地建厂布局,带动海外市场也呈现磷酸铁锂电池为主的发展趋势,三元锂电池市场份额预计将持续缩小。短期内,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有望保持增长态势,但长期来看,其发展可能受到固态电池、燃料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路线的挑战。”张翔指出。
文丨本报记者 林水静 姚美娇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责编丨李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