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 2018 年,四川绵阳女子卿晨璟靓因参与 “酒托” 诈骗遭到通缉,没想到通缉令上的照片因她出众的外貌,使其在网络上意外走红。近期,有记者发现,刑满释放的卿晨璟靓竟当起了网络主播。不过,在 4 月 27 日,她的直播账号被平台封禁。



据了解,卿晨璟靓所在的诈骗团伙在半年内诈骗 45 人,涉案金额高达 140 多万元,她也因此获刑一年零两个月。然而,出狱后的她却没有真心悔过,反而多次利用自己的 “黑历史” 来吸引眼球。在社交平台上,她用通缉令照片当头像,个人简介写着 “2018 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还在直播中用 “里面男女分开”“减刑很难” 等话语调侃法律。近一个月,她更是以 “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 等噱头进行多场直播,账号粉丝一度超过 8000 人。最终,平台认定她 “持续发布违规内容”,对其账号进行了无限期禁言、取消营利权限以及清除粉丝的处理。



法律赋予刑满释放人员平等就业的权利,但这需要他们真正做到知错能改、真诚悔悟。卿晨璟靓把犯罪经历当成吸粉的卖点,想将 “黑历史” 变成流量资本,这种行为既伤害了曾经的受害者,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威严,挑战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如今,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超过 10 亿,24 岁及以下的青年群体占比最高。要是犯罪经历被包装成个性标签,违法者成了流量明星,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 “犯罪也能出名,黑红也是红” 的错误想法。这种只追求流量、不顾道德底线的行为,不仅把网络环境搞得混乱不堪,还会扭曲大众的价值观。

其实,卿晨璟靓的情况并非个例。这些年,“窃・格瓦拉” 周立齐出狱后被网红公司争抢,“大力哥” 赵金龙靠 “大力出奇迹” 的视频走红网络,各种 “劳改梗” 也在一些直播间频繁出现。利用刑满释放的 “人设” 进行营销带货等违规行为越来越多。在流量经济的影响下,平台为了流量、资本追逐利益,部分受众又有猎奇心理,共同催生了这种把犯罪经历娱乐化的不良内容生态。早在 2023 年 1 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就表示,要全面排查清理以 “刑满释放” 为噱头博眼球的不良网络视听内容,明确刑满释放人员不能在网上高调炫耀过往。

长得好看不能成为逃避法律制裁的借口,犯罪经历更不能当作获取流量的手段。要是今天大家追捧 “最美诈骗犯”,那以后可能就会出现更多拿违法犯罪行为博眼球的 “网红”。直播平台作为网络内容的管理者,不能只是在问题出现后才封号处理,而要加强直播前的审核工作,及时阻止不良信息传播。对于刑满释放人员来说,曾经的错误应该是他们重新做人的转折点,而不是再次利用来获取利益的工具。当他们想要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时,应该通过积极向上的方式融入社会。同时,广大公众也要提高辨别能力,不盲目跟风、传播不良内容,共同维护健康的网络环境。

卿晨璟靓的直播账号被封,只是整治畸形 “网红经济” 的一个小节点。在包容和坚守底线之间找到平衡,让网络空间少一些 “审丑狂欢”,多一些正向引导,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