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石牌村开拆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作为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城中村之一,石牌村承载着无数“广漂”的梦想与回忆,其改造不仅是城市面貌的更新,更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
石牌村地处天河CBD核心区域,紧邻珠江新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长期以来,高密度的自建房、狭窄的巷道、“握手楼”以及基础设施的滞后等,使其与背后繁华的珠江新城形成了强烈对比。消防隐患、交通拥堵、卫生条件差等问题,也成为困扰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顽疾,不少长期在石牌村送外卖的小哥都表示“经常找不到地址”。
据悉,此次石牌村采用“拆整结合”的改造模式,首期拆除352栋建筑,占总量的十分之一,旨在通过渐进式的改造,在减少社会震荡的同时,逐步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石牌村怎么改?能不能改?事实上,石牌村改造早在十几年前就被提上日程,但因为片区太大,加之地段优越,不少人认为石牌村“拆不动”。
一方面,石牌村年租金收益近4亿元,村民对租金收入的依赖使得部分人对改造持谨慎态度。如何平衡村民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是改造顺利推进的关键。另一方面,改造后的石牌村租金上涨,导致一些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成本增加,这对城市的包容性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提出了考验。
从积极方面来看,石牌村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改造后规划的“两横三纵”路网,将加强石牌村与体育中心、天河公园等核心区域的连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同时,“石牌绿芯·烟火新城”的定位,有望在保留城市烟火气的基础上,打造绿色、宜居、宜业的新型社区,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在城市更新的大车轮下,石牌村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日前,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衍诗在石牌村督导调研改造提升工作,并提到“要考虑到11月份集中精力办全运这个特殊因素,把全年工作尽量往前安排,尽早动工,确保完成今年旧改任务。”
在改造过程中,如何让城市更新真正实现多方共赢?最重要的应该是政府、开发商和村民共同努力,把握好各方利益天平,确保改造顺利进行。同时,也应关注改造对城市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让城市更新成果惠及更多人。不少城市更新项目在伊始总会遇到极大阻力,但只要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最后大多能实现多方共赢的结果。石牌村能否实现从“城市伤疤”到“城市亮点”的华丽转身,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还需要看广州接下来城市更新改造的决心和执行情况。
广东建设报记者 姜兴贵
◎ 编审:左国兰
◎ 美编:杨榆洁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