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牵头发起一项标识规范化倡议,联合200余家大型食品企业共同承诺,在食品标签宣传中将不再使用“零添加”“无添加剂”等容易引发误解的词汇。这一倡议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食品标签信息的合规性要求,推动食品行业提升自律标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根据官方发布的信息,本次倡议活动的重点,是针对食品标签中存在的“夸大、误导、含混”类描述,特别是“零添加”类宣传用语所引发的消费误导问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明确表示,尽管部分产品确实未使用某类食品添加剂,但“零添加”表述常常被消费者误解为“完全无添加”或“更健康”的替代标志,容易造成对合法添加剂的“妖魔化”,进而损害消费者对食品科技的信任。
参与倡议的企业涵盖乳制品、饮料、调味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多个细分领域,均表示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标签信息进行优化,统一采用科学、真实、可溯源的标签标识方式,避免使用无明确法律依据和标准解释的术语。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食品标签已成为消费者重要的决策参考。然而部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片面追求“无添加”“天然”“纯净”等标签效果,在实际表达上容易误导消费者,甚至干扰市场公平竞争。因此,行业有责任以更加透明、标准化的标识方式,引导消费者做出科学理性的食品选择。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前已多次发文要求食品标签信息必须真实、准确、不得误导消费者,并严禁使用“绝对化”或“夸大化”表述。此次食品行业集体响应、主动承诺,体现出大型企业在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表率作用。
对此,业内专家认为:“零添加”并不等于“更安全”,也不应成为品牌营销的误导工具。食品添加剂在规范使用范围内,对食品保鲜、色泽、风味等具有重要功能,其安全性已有大量科学验证。消费者应理性看待添加剂,同时企业也有义务传达正确认知,避免“消费恐慌”的蔓延。
下一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将推动该倡议常态化机制落地,建立企业标签信息审核自查制度,同时与监管部门、第三方平台共同推动“食品标签真实化”“成分标注标准化”的行业升级。
这场由行业自发发起的“去伪归真”标签改革,标志着中国食品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未来,消费者将有望在更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中,做出真正基于事实而非“噱头”的食品消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