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十四岁的孩子对游戏的沉迷,很多家长都会感到无奈和困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变化的阶段,游戏带来的虚拟世界确实能够让他们暂时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烦恼。如果不及时引导和干预,长时间沉迷于游戏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还可能导致与家庭、朋友关系的疏远。那么,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们摆脱游戏的束缚呢?



主讲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青少年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自闭、多动与抽动症及其他心理障碍丰富的个案经验。青少年成长及家庭教育:叛逆、手机网瘾、厌学、恋爱问题、孩子生理心理性偏差行为(长程陪伴有丰富的经验)、青春期问题、考前焦虑(中高考考前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障碍。

家长首先需要了解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源。许多孩子选择沉迷于虚拟世界,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压力难以承受。校园生活、同伴关系,甚至家庭环境都可能成为他们逃避的理由。了解这一点后,家长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这样的倾听,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理解,从而更愿意开口讨论他们的困惑与烦恼。

在与孩子沟通时,要避免批评和指责。以平和的语气探讨他们对游戏的看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明白这些感受是被尊重的。而不仅仅是因为沉迷游戏而感到的内疚和沮丧。这样的沟通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信任关系,使孩子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想法,进而打开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生活中的引导同样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设置一些游戏时间的规定。例如,每天可以设定一个适当的游戏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允许孩子玩游戏。这样的制度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律意识,也能够增强他们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同时,还能让孩子在完成学习之后,有机会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从而减少对游戏的依赖。

除了时间管理,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参与各种课外活动。户外运动、阅读、艺术创作等多种选择,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他们对游戏的注意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孩子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还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渐培养起社会交往的能力。在一个相对多元的环境中,孩子会发现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等待着他们去探索。

家长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给他们设定一些小目标。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或兴趣培养计划,鼓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每当孩子完成这些目标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认可,让他们意识到努力与成果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孩子参与到自己的目标制定中来,这样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对于游戏本身,家长也可以尝试与孩子一起参与游戏,了解他们所沉迷的内容。在这种互动中,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能了解到孩子为何如此喜欢这些游戏。在交流过程中,可以自然地引导他们思考游戏中的正面与负面影响,让他们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能培养判断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家庭中的隔阂,也提高了孩子的自我认知。



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身作则,展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培养多元的兴趣爱好。一定要记住,游戏并不是坏事,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看待和利用游戏。建立起有规律的生活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开放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更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游戏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孩子对游戏的沉迷,家长的引导与陪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解与沟通,适度的规则与引导,丰富的生活体验与目标设定,感染和帮助孩子走出游戏的阴霾,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动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将在一起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愈发紧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