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惊无喜

自从香港电影衰落以来,年年金像奖被评“今不如昨”,但年年必看。

即便,自从“六公主”不再直播金像奖后,如何寻找在线观看的网址就成为每年上演的难题。即便,今年华表奖和金像奖竟然“破天荒”地同一天举行。但是对于一个老港片迷来说,香港金像奖中折射出的电影工业余晖,还有香港电影工业者互相勉励的“手足之情”,对我而言,仍然有巨大的吸引力。

纵观今年的金像奖获奖名单,最大感受就三个字:

没悬念



总结起来,今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赛果就是:《九龙城寨之围城》14提9中,囊括最佳电影奖和最佳导演奖在内的两项重磅奖项,成为当晚的最大赢家;《破地狱》18提5中,拿下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在内的两个演技奖+两个音乐奖项+最佳编剧奖;《爸爸》“一家三口”拿三个演技类奖项。

整晚的颁奖礼没有爆冷、没有意不平,某种程度上平淡得有点无聊。



前几年的港片,总还有些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话题。

2023年,郑秀文在陪跑六次后,终于如愿以偿把影后宝座收入囊中;

2024年,黄子华携票房破纪录的《毒舌大状》大热登场,但枯坐整晚,这部收获众多提名的电影,才终于姗姗来迟地获得了全场唯一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奖项——最佳电影奖。

这些喧闹一时的话题,其实愈加折射出香港电影金像奖小圈子游戏的特质。

郑秀文和刘嘉玲一样,不是在最春风得意的时候拿奖,香港电影终会“偿还”曾经的被辜负。想想去年还在自我调侃“数次擦身而过还是有机会摸一摸奖座”的吴镇宇。依本人所见,就金像奖“家文化”的特质,只要吴镇宇再坚持几年,“下一届,是你啦”!



至于去年黄子华的失落,更像一种集体的微妙平衡心理,梁朝伟绝对不是最需要影帝殊荣的人,却也绝对是最稳妥的选项。

毕竟,香港金像奖的所有奖项都由会员一人一票投出,获奖的结果,反映的其实是:

香港电影人的集体无意识

打气之作

用这种中心思想,来对照这一晚的获奖名单,就好理解多了。

2024年,是香港电影的“翻身”之年,被好莱坞压了20年之后,香港本土电影总票房终于打了回胜仗。

另一方面,2024年也是香港电影继续困境求生的一年。全年中西票房总收入13.4亿港元,创下近13年新低,有6间电影院结业,全年仅约30部港片上映。

《九龙城寨之围城》和《破地狱》,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为低迷的香港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我们来看这份获奖名单,《九龙城寨之围城》,获得了7个技术类奖项。这意味着,在香港电影从业者心中,这部电影是最能代表目前港片工业化水平的作品。

庄澄在获奖致辞时说,现在香港电影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希望香港新一代电影人,别放弃、加倍努力,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另一位发表感言的人说,这部电影从2016年开始历时8年,开始时经历了融资困难,定完演员就因为疫情封了关,然后又经历了限聚令、市场下滑,以及香港电影在其他地方不再是主流,能够继续进电影院,继续在影院里听到广东话,是件很令人感动的事情。



这部电影的出品公司,是寰亚电影、天下一电影、银都机构在内的港圈中流砥柱,以及以浙江横店影业为代表的内地资本。

从结果来看,内地6.85亿的票房,是6年来港片新高,而在香港也取得了1.1亿港元的骄人成绩。无论在市场还是口碑上,这部电影无疑都是成功的。

没有内地市场,以香港一地绝对支撑不起这部电影超2亿的投资;但如果失去港味,则会落得两地不讨好的局面。

那位获奖者所说的“香港电影在其他地方不再是主流”,已经是正在进行中的事实。由它获得最佳电影奖,代表着港片最主流的出路:具有大制作的电影工业的水准,又能保持较为纯正的港味。



至于另一部票房破纪录的《破地狱》,则代表了港片破局的另一种思路——没有大制作、大场面、大卡司,依托扎实的剧本和深度的共鸣,依然能创造奇迹。

《破地狱》应该是2024年最赚钱的港片了,毕竟它投资低。时至今日,仍然在以“清明特供版”延续票房神话。

只不过,内地只有近2亿的票房,也说明了此类“狮子山下”(杜琪峰语,即近年港片多拍低成本的社会类题材)的港片,仍然有地域文化限制的问题。

情怀这东西,吃多了容易腻。《破地狱》的最大优点是真诚、成熟。它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其他的“狮子山下”类新港片又有多少能达到这种水准,得到这种机遇呢?

人人有公开

2025年的香港电影,并没有迎来春和景明,而是依然在寒冬中踽踽前行。

一个电影产业是否兴旺,最直观的标志是有没人投资和有没人看。

从投资方面来看,除了政府资助的“电影制作融资计划”,不管是香港本土公司,还是内地资本,都对港片有所却步。

2024年港片十大的门槛大约是2000万票房,意味着仅考虑香港市场,一部成功的港片,也只能承受约600万的投资。所以只能选择杜琪峰所言的“狮子山下”。

而合拍片,港片退流行已是不争事实。老牌明星的号召力在快速下滑,90后00后,已经越来越没有港片情怀。

撑起香港电影制作半壁江山的古天乐说:这两年不宜进行大投资,但小成本又会扼杀创意,因此未来会考虑中型制作。他说今年开拍的电影,会去到一个恐怖的数字,或许需要政府资助。

田启文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香港电影不是处于寒冬期,而是处于冰河时期。

这两位大佬的言论,都反映了资本对港片投资的谨慎。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香港从来不缺本土电影的支持者,前提是电影要好。2025年春节档几部纯港片都遭遇了滑铁卢,反而以《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代表的内地电影纷纷创下了票房佳绩。

原因很简单,相比春节档的几部港片,两者在质量上绝对不可同日而语。



笔者认为,未来,合拍片唯有创新、升级一条路可以走。至于回归本土的电影,真诚、扎实,才是唯一的利器。香港电影工作者应该好好利用自由的创作环境,拍摄更打动人心的作品。

就像因《风再起时》折锏内地的翁子光,终于在《爸爸》这部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里,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风格。

香港电影,回到“郑九组”、“张一打”的年代已无可能。唯有祈望,留守的电影工作者,人人有工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