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介绍:

咨询人:男生父母

男生年龄/年级:15岁/ 初二

专家服务老师:武桂美老师及其督导小组

情况介绍:沉迷手机、叛逆厌学、诅咒辱骂父母,不吃父母做的饭,拒绝与爸妈的沟通交流

介入疗愈后,男生对父母的敌对情绪减弱,关系得到缓和,不再抵触父母的关心,甚至还学会了关心父母。

科学规划了自己的未来,正努力学习日语,准备申请日本的学校。

年轻人嫌弃父母,父母吐槽孩子!

有人说中国式亲子关系,就是相互拧巴又相互嫌弃的关系。

与儿子爆发冲突后,我才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进入初中后,那个懂事乖巧的儿子一去不返还。

叛逆厌学,什么都与你对着干。

甚至以欺负我们为乐,只要我们难受,他就开心的哈哈大笑。

那天他爸爸叫他去上吉他课,儿子对学习厌恶到极致,死活不去。

直到第三次被无视后,他爸爸彻底爆发了!

随手捡起旁边的抹布扔到儿子的脸上,以此发泄对儿子的不满和愤怒。

一向爱洁癖的儿子哪能忍受,发了疯的和他爸爸扭打在一起。

自此后,儿子把我们拉入不沟通的黑名单,视我们为空气。

只要看到我们就暴躁的破口大骂,各种难听的话不堪入耳,还恶狠狠地诅咒我们去死。

我心痛的窒息,为了他我一直向名存实亡的婚姻妥协。

可他呢,拿着一把钝刀在我心脏上来回划拉。

难道我真的养了一个恶毒的白眼狼!



乖巧的儿子诅咒我们去死

曾经我也是别人羡慕的对象,儿子懂事体贴、成绩优异,老公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生活美满、工作顺利,日子甭提多么滋润。

然而好景不长,儿子初中后,这一切不仅全都消失,我们一家还都陷入相互折磨的死循环。

那时,我与他爸爸的婚姻几乎走到尽头。

有一次大吵后,我带着儿子回到老家,儿子的学业被迫中断。

我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煎熬了很长时间。

一边是与他爸爸不堪回首的婚姻,一边是儿子的学业和未来。

我被折磨的差点抑郁,最后还是败给了为人母的坚强,我向婚姻妥协了。

但名存实亡的婚姻注定不安生,自此后,争吵辱骂开始在这个家里蔓延。

我和他爸心里都充满戾气,不仅相互羞辱对方,还把儿子作为发泄对象。

儿子成了我们家庭食物链的最低端,但凡我们心情不好,又或者儿子做的不如我们意,都会遭到我们的怒斥和责骂。

“怎么回事,都说了这种风格不适合你,丑死了!”

“就考这么点分,脑子进水了!”

无论儿子做什么,在我眼里都刺眼,不是不知道对儿子过于苛刻,可脾气上来就是控制不住!

儿子对此非常抗议,可那时满脑子都是不幸的婚姻和没完没了的家务,对儿子的不满根本就没放心上。

依旧指指点点,甚至穿破洞牛仔裤都要被指责。

本以为儿子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对我们的命令奉为圣旨,可这次我们错的离谱!

每次指责,儿子都一次比一次反感,甚至到了后来直接和我们顶嘴。

不仅如此,儿子对学习也越来越敷衍,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啪啪打游戏;

作业不是胡编乱写,就是直接不写。

家长会上老师批评儿子学习态度不端正,一再提醒我们对儿子要多上心。

可当我们想要教育他时,才发现儿子对我们早已经忽视的彻底。

初二时,他的成绩已经下滑到了下游,甚至还有继续下滑的倾向。

我和他爸都慌了神,赶紧给他报了各科辅导班。

然而,这时的儿子对学习已经厌恶到了极致,还经常说不想上课要出去打工类似的话。

我听的气不打一处来,对着他就是一阵说落。

“如果不是你,我早就解脱了,你还有没有良心,你就这么报答我!”

我气得吧嗒吧嗒掉眼泪,可儿子看到竟然转头就走!

后来,我们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不是儿子歇斯底里的吼叫,就是我和他爸气的跳脚。

初二寒假,我们之间的矛盾几乎到了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地步。

有一天,他爸爸因为叫他去辅导班上课。

可对我们厌恶至极又对学习极不耐烦的儿子怎会乖乖听话,于是出现了开头和他爸爸干仗的一幕。



儿子为何会大变?

看着一次比一次差的成绩,还有对我们越来越疏远的儿子,我是既焦虑又痛心。

已经记不清多少次哀求儿子好好学习,也记不清在他面前哭过多少次。

可他不仅冷漠的视我们为空气,甚至还以羞辱我们为乐。

我知道仅凭自身力量已经不能解决我们之间的矛盾,后来我求一个做教育的朋友帮助,他帮我介绍了一个靠谱的咨询师。

第一次疗愈,我迫不及待的把多年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痛苦、委屈全都一股脑地倾倒出来。

说到痛处,激动的语无伦次,甚至是嚎啕大哭。

咨询师耐心倾听完我的叙述后问了我一句话,“你觉得问题出在哪?”

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是那个薄情寡义的混小子!”

老师冲着我笑了笑摇头道:“这就是问题根本!”

我听得稀里糊涂,于是接下来老师给我讲了“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一种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这种负性情绪的传递往往会根据人的力量或地位的不同,从高向低传导。

比如:老板的坏情绪传递给爸爸,爸爸又把自己的愤怒传递给妈妈,而妈妈又把自己的委屈发泄到孩子身上,弱小的孩子只能无助的找家里宠物发泄!

这种弱小可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绝对弱小,而是关系中的相对弱小。

因为家人之间的关联是最强的,不像劳动关系或友人关系那样相对脆弱。

所以对父母、配偶、孩子实施踢猫效应的成本是最低的,承担的后果也是最轻的。

因而,很多孩子都在无形中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容器。

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还是上一代暴力教育的受害者;

因而有些孩子不仅承担父母情绪的容器,还成为隐性暴力的代际遗传者。

不幸的是,儿子就是后者!

我把婚姻的不顺,还有生活的疲惫全都归咎于儿子身上。

每次对儿子吼完,都觉得自己特别糟糕。

完全不受控制地作出那些伤害他的事,可是我明明是很爱啊!

直到经过老师指点我才明白:

儿时的自己经常遭受父母无端的指责,现在自己为人母,也“遗传”了这个问题。

于是,儿子成为当年的我!



通过和而不同,破题!

老师告诉我,与其他亲密关系不同,只有亲子关系是走向分离。

亲子关系的本质不是两代人的融合与同一,而是为了让孩子能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

所以,两代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才是解题的正确思路。

对于父母来说,就需要不断跟时代接轨;

学习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努力接近年轻人的生活世界,接触生活里的前沿,熟悉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

明白这一点后,老师建议我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至此,我和孩子爸爸开始了自我滋养之路。

重塑认知,打破原生家庭的循环魔咒

老师通过oh卡牌,以及其他小物件疗愈,指引我找到了隐藏内心深处的伤口。

我惊觉自己正在重复母亲当年的控制型教育。

通过系统学习发展心理学,以及参加家长课堂后,我逐渐建立起新的教育认知体系。

有一次,儿子再次当着我的面锁上了房门,然而这次我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愤怒的敲门。

而是写了张纸条从门缝塞进去:"妈妈在学习如何更好地爱你。"

这种认知升级带来的改变,比任何教育技巧都更为根本。

没多久儿子对我们的态度发生翻天变化,不仅接受了我的道歉还开始主动与我交流。

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孩子爸爸竟破天荒的给我和儿子隔三差五买喜欢的水果和零食。

随着学习的进行,我的心境越来越通透,我们一家的互动也越来越多。

学习作为生命姿态,言传身教

最有力的教育从来不是严厉的说教,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最动容的教育。

心中始终有个艺术梦,油画是我藏在心中多年的净土。

在老师的鼓励下,工作之余我开始学习油画。

最初只是为了弥补内心的遗憾,可当我坚持下去后,我发现油画渐渐与我的灵魂产生了共鸣。

再次回头看生活中的一地鸡毛以及儿子的学习问题时,竟发现这些过去让我暴跳如雷的荆棘竟如此渺小。

心境从来没有如此平和,我似乎找到了生活与梦想的平衡点。

有一天晚饭后,我往常那样准备绘画。

儿子悄悄来到我身边塞给我一封信:

"我见过最动人的坚持,是母亲调色板上的晨昏。"

我看的泪眼模糊,原来这就是心灵间的交流。

如今,儿子也找到自己的梦想,他非常喜欢动漫,希望自己也能创作出治愈人心的动画。

现在学习之余,儿子每天都坚持学习两小时日语,打算四月份申请去日本高中学习。

好的亲子关系,是在理解后包容,在差异里和谐。

汇不同而和,因和而不同,最终形成健康的家庭氛围。

愿所有的家庭都能收获幸福美满!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告知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